“岭南名家怎样舞出辽宁钢花的壮美”
本报记者 吴丹
“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6月8日,沈阳音乐学院(长青校区)第二教学楼的舞蹈教室里,乐声激昂。正值30℃的高温天,整段舞练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汗水涔涔。“很好,这段要跳出气势来,展示出力量感!”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汪洌边认真作着示范,边指导舞蹈教育系的学生们。
这是文华大奖得主汪洌在沈驻点的第30天。而此举正是中国舞协首次尝试以“集体采风与个体驻点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
来自诗意岭南的汪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主演的舞剧《风雨红棉》为广东实现了文华奖“零”的突破、双人舞《萋萋长亭》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组表演金奖。“汪洌可是我的偶像啊,今年央视春晚他编导的舞蹈《幽兰》美轮美奂,舞出了兰花的千古雅韵。”面对“深扎”名家亲临指导,沈音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孙泽依高呼幸运。擅长岭南题材作品、体现中国审美风范的汪洌,为什么一头扎进了辽宁?白山黑水的壮阔、炉水四溅的热力如何激发其创作热情?南北文化的碰撞会带来什么样的创意?
“一走进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我就被巨大的浮雕而震撼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出炉的恢宏场景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要留下来,让自己的身心完全浸润,深度感受这片老工业基地脉动的生命节奏。”谈及感受,汪冽的声量都提高了几分,他强调,地域环境反差与艺术创作兴奋是存在关联的,南北文化和生产生活场景的反差也是他创作的起点。
带着诚意和热情而来,为辽宁留下充满温度和辨识度的好作品,是采风团此行的初衷之一。辽沈大地的自然壮阔、人文荟萃、文化斑斓满足了他们探寻的热望。
本次活动以地域文化、抗战精神为调研对象,以创作出一批富有辽宁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舞蹈精品为采风导向。耳畔是轧机轰鸣,眼前是钢花飞溅,一幅“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硬核画卷徐徐铺展。踏入鞍钢生产一线,采风团成员的心跳节拍不由自主地跟随上了机器锻压的节奏,在他们看来,钢铁成型的同时,也流淌着温柔的诗意——执着坚韧的工匠精神便是贯穿“钢之舞”的灵魂。
“这地方稍微调一下动作,头甩起来更有气势,来,找下感觉!”作品一遍遍地修改、调整。一个月以来,汪洌一趟趟钻进工博、工人村等展厅,一次次与老工匠促膝长谈,手把手面对面指导排练,旋律和作品就这么丰满起来。“来之前,我就在网上查找有关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资料,到这之后通过探访,想法逐渐成熟。从白手起家、阵痛转型到改革振兴,作品要表达的就是在历史变革的潮流中始终坚忍执着、为幸福而打拼的精神。目前作品已现雏形,而在采风、创作、排练的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产业工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时代进步对人心的振奋。”汪洌说。
作为青年人才,沈音舞蹈教育系教师顾忱在带领学生参与排练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名家的丰富经验和编导思路给了我很大启发。”顾忱说。
“让岭南名家以他的视角和独特的体验舞出辽宁钢花的壮美,是这次采风活动的意义所在。我省的年轻编导也将在与全国舞蹈名家的合作中汲取经验,在辽宁历史文化底蕴的开掘上,创作出更为积极、更具现实、更有新意的舞蹈作品。”省舞协主席吕萌说。
汪洌透露,他会继续驻扎在这里数月,围绕工业题材开展创作。情融入了铁西,根扎进了沈阳,艺术的枝条即将在辽宁绽放出盎然生机。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