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终身记者”李宏林新书《文章天下事》获盛赞——为文者之薪火如何相传

1992年,李宏林(右二)在采写《人鬼之战》时,深入监狱了解案情。

1983年,李宏林(右)在江西南坑山击毙“二王”现场采访。

1992年8月19日的《辽宁日报》,在3版连载李宏林的报告文学《人鬼之战》。

人物简介
李宏林,1935年出生,辽宁抚顺人,高级记者,辽宁日报终身记者。
1956年进入辽宁日报社工作,获得“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曾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本报记者 高爽
核心提示
当新闻已成“旧闻”,当年的报人已老。
那支写出新闻名篇的笔依然如椽,那些写在新闻边上的往事依然有着撼人心魄、令人神往的魅力。
九旬高龄的高级记者、辽宁日报“终身记者”李宏林的新作《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一书,日前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在新闻界和报告文学界引发热烈反响。
几十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和新闻报道,李宏林在书中写下的往事和人生感悟,于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有何启示?在《文章天下事——我的成长之路》一书以及7月4日召开的李宏林新书座谈会上,可以窥之。
用新闻名篇记录时代变迁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那些能够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故事,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文章天下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李宏林因为新闻人的身份,有了一个比普通人更为宏阔的视角。
李宏林,1935年出生,辽宁抚顺人,高级记者,是辽宁日报两位“终身记者”之一,从事新闻和文学写作70年,众多报告文学作品风行一时。
1981年5月,李宏林长篇报告文学《走向新岸》在《辽宁日报》连载。他用犀利的笔触,提出了失足青年教育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后被拍摄成电视剧《新岸》。
1983年末,王氏兄弟持枪抢劫案轰动全国,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的第一例持枪抢劫杀人的特大暴力刑事案件。1984年4月,李宏林的《追捕“二王”纪实》在《辽宁日报》连载,媒体纷纷转载,《辽宁日报》声名大振。
1992年8月起,李宏林发表《人鬼之战》,对原营口市盖县芦屯镇以段氏四兄弟为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及他们背后的保护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披露,后被改编拍摄为同名电影。
《文章天下事》中,详细描述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新闻背后的故事,既是作品的补白,同时又展示了一个新闻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幸运和幸福。
“《走向新岸》发表后,我去了一趟鞍山,十多名以往的失足青年来宾馆看我。其中一个男青年,两条胳膊僵硬地半抬着,为了表示自己不再作恶的决心,他砸折了自己两条胳膊。”“我50岁生日,家里突然来了一批给我祝贺生日的人,是那些鞍山的青年朋友。我的两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没有白写,它变成了出现在我眼前的一张张透着青春气息的笑脸。”
一部作品如何影响社会、影响人心,于此可见一斑。
而始终盯住新闻现象,则是新闻人始终如一的追求,也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天下事》中描绘了众多新闻现场,可见一个新闻人脚沾泥土的踏实与创作的艰辛。
采写追捕“二王”的过程,李宏林走遍了“二王”跨省逃窜的每一处,跋涉在长满锯齿草的大山间,探查击毙“二王”的现场。书中写道:我目不转睛地查看一块两兄弟曾卧尸其上的巨石,兴奋地说:“我是中国第一个见证‘二王’死地的记者,我可以写了!”
对文字的执着与三个“不当”原则
如何写,是李宏林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之处。
多位学者都以“对文字近乎固执的追求”来形容李宏林的创作,而质朴与生动是他文字风格的最大特点。
李宏林曾于1953年至195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由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众多名家授课。在书中,这一部分的描写是最能代表作者的文字特色的。比如,“夹个大皮包,挺胸阔步”的郑振铎,“腰杆挺拔”“声如洪钟”的游国恩,“目光炯炯”“讲起课铿锵有力,一句废话也没有”的李何林,“讲中国话不大自信,有点儿费劲,不时地夹杂一两句英语帮忙”的杨宪益,“声情并茂、表情最为丰富”的柯仲平……白描式的生动再现,让这些作家、学者变得鲜活可感,极具个性。
书中也记录了作者的创作心得。
比如,他提出的“写作追求新、深、美”。新,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对新生活的辨识。深,就是要追求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东西。美,就是要创造一种文学美——内容美、人物美、结构美、文字美。
比如,他提出的“无论是新闻还是文学作品,写人物是重中之重”,不能制造没有丰满血肉、没有感情的假人或“超人”,要在矛盾中写人物,写出人物的层次,写出有个性的人物。
再比如,追求新闻与文学相结合。
这些追求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天下事》中还有一篇创作心得《我从困惑中走来》,谈到了采访、写作中自己遇到的诸多困惑和解决之道,尤其值得今天的新闻人细细品咂:
“情节平淡,人物无奇,怎么写?立足于从生活本身和人物本身去开启封装的思想闸门。
“思想内涵,其说不一,主题怎么确立?摒弃主题先行,把主题确立的过程叫作开掘,不要只盯准前人已经凿过的那一个角度、那一个眼儿,走入人的本身。
“事件不少,大多雷同,作品如何交差?不勉强下笔,寻找新的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改变写作初衷,另做文章。”由此,他感叹:“记者肩负传递最新信息的任务,如果奉献出的东西没有新内容、没有新含义,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就不算是有效劳动。”
在新书座谈会上,面对认真倾听的后辈新闻人热切的目光,李宏林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期望,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始终如一的原则:第一,不当糊涂记者,作为党的喉舌,要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为人民鼓与呼的立场上说明白话。第二,不当“老爷”记者,脚步要沉下去,心态不要浮躁。第三,不当没手艺的记者,文学与新闻的结合才能出来优秀的作品,在探索如何写好新闻上,我们要有志向。
赤诚与坚守中的精神回响
生于战火年代,经历过被误解的人生低谷,90岁的李宏林一生诸多不如意,在晚年回忆中却以达观道之,在困顿中发现快乐,在挫折中淬炼意志。
艰难时如此,成名后也是如此。作为目前辽宁日报仅有的两位“终身记者”之一,李宏林足够成功,但在书中,他对个人的辛苦和作品获得的荣誉没有付出太多笔墨,反而真诚地记录下在他成长道路上给过他帮助的人——受到无端批判时,同学的鼓励与支持;在种马场劳动时,小心保护他的冯队长,体恤他衣裳单薄特许他回家取衣服的黄厂长;因爱惜人才给予他力量的多位领导。
《鸭绿江》杂志曾邀李宏林写下自己最在意的话,他只写了一句:“我终生不忘帮助过我的人。”这部自传恰恰是他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座谈会上,有人将李宏林形容为“真汉子”,这不仅源于他作为新闻人的一身正气和追查真相的勇气,不仅因为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感动于他对家人、同事、朋友真诚的热爱。
作为一部自传,应包括其生活经历、家庭、家人等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文章天下事》中只在必要时提及,往往一带而过。正如李宏林在后记中所说:“大家在我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才在作品中将小家、个人生活放在次要位置。”
但有一篇特殊,是他写给老伴儿的。妻子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该享受幸福晚年时却缠卧病榻。他照顾成为植物人的妻子8年之久,在妻子离去时,他用诗深情追忆:“我的枝搭着你的枝,我的叶贴着你的叶,风来了我们倾斜在一起,雨来了淋湿了我和你……”
小家之外还有大家,作为辽宁日报社的一员,李宏林对这个大家庭充满深情。众多在新闻史上留下名字的新闻名家都进入了他的回忆,同辈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对后辈的鼓励,也都写在了书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丁宗皓曾与李宏林共事多年。他认为,李宏林身上有辽宁日报前辈报人最优秀的品质。报社是个大家庭,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在文字上也是平等的。只要一个年轻人的作品有一些优长,就会进入前辈的视野,给予鼓励、指导、扶掖。
一代人的精神回响,浓缩在九旬老人的文字里。
承载双重文化使命的“长者之书”
鲐背之年,返璞归真。人们在座谈会上看到的李宏林,既可敬又可亲可爱,仍然喷薄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65岁时,他创作报告文学《师表》,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73岁时,创作长篇小说《非常城市》。80岁时,创作长篇小说《人·鬼·人》。90岁时,出版《文章天下事》。
一生为文。他从来没有与时代渐行渐远,而是一直观察着、思考着。针对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行业热点,他的观念仍然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我们还用报纸的面孔和心态来办新闻媒体,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新的形态、新的语言、新的联络群众的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天下事》一书是辽海出版社策划的“成长”系列丛书的首批六部作品之一,与它先后出版的还有著名作家刘白羽的《激流勇进》、王充闾的《譬如登山》、 胡世宗的《永不止步》等。从这三个书名中,也可看出几位长者有着跟李宏林同样的追求。
文坛大家的成长回忆,于今天的读者有何助益?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秀云说到了一个现象:在网络上以“李宏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只有辽宁作家网、豆瓣、搜狗百科等有限的几个平台有简短的介绍。读到《文章天下事》的一些朋友也感到惊讶,原来这么多名篇都是李宏林写的!作品比人更有名,似乎是一些职业的特点,编剧和记者尤其如此,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作品以心血写成,文化名家将创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自传成书,正是对上述遗憾的弥补。
这就是“长者”之书所承载的双重文化使命:以亲历者视角还原中国现当代文化领域的原生态,为历史留下鲜活注脚。前辈大师的成长故事,让历史走进当代生活,唤起各个年龄段的共同回忆与共鸣,同时也构建起青少年精神成长图谱,以榜样力量引领青春梦想。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