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铁路陈列馆 打开一座精神宝藏
图为十月四日,众多游客在沈阳铁路陈列馆参观。本报记者 郑 磊 摄
本报记者 陶 阳
10月4日,雨后沈阳的空气中透出丝丝凉意,但难挡游客参观沈阳铁路陈列馆的热情。初到这里的游客纷纷感慨:“我们仿佛发现了一座宝藏!”
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苏家屯区,今年5月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初步统计,今年国庆期间,游客数量已同比增长超过30%。走进长达400米的展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高大挺拔的机车和车辆。114岁“高龄”的颇勒1号、20世纪30年代时速达130公里的“亚细亚”号、服役长达77年的“老黄牛”达波1型、时速达38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陈列馆中的68台机车和车辆中,既有蒸汽机车,也有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型号之全、稀有程度之高,说是“宝藏”绝不为过。
刘浩然是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早就想来陈列馆看看。穿上一身老式铁路制服,当上“火车司机”的他神气十足地说:“汽笛一响,我好像来到‘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上,成了铁路小英雄。”
冲破敌机5次跟踪轰炸扫射,奋战四天四夜,将军火送到辽沈战役前线;运输东北野战军45.6万人、18093车军用物资参加平津战役……机车实物外,陈列馆中展出的800多件各类装备、1500余幅图片,同样记录着沈阳铁路的不朽功勋和巨大贡献。
“这不仅是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是一座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沈阳市民张女士说。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