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农家四口同战病魔笑对生活
管刚、胡艳秋夫妇看着儿子的奖状、奖杯很欣慰。本报记者 崔 治 摄
管晨宇因捐髓救父获评“辽宁好人”。(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崔 治
核心提示
管刚是锦州市义县白庙子乡项家台村农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三十出头时罹患白血病,妻子胡艳秋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用辛勤劳作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还成功培养出两个品学兼优的孩子。长子管晨宇2017年与管刚配型成功后,捐献骨髓救了父亲的命……2020年,管刚一家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走进锦州市义县白庙子乡项家台村农民管刚家的大院,记者看到他家前院是一排排的猪圈,饲料整齐地摆放在仓房里。走进屋内,只见两面墙上都贴满了奖状。“这面墙上是我家老大的。老大学习好,一直是班里第一名,今年考上了东北大学;对面墙上是我家老二的,他成绩也不错,在白庙子初级中学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说起孩子,管刚夫妇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骨髓移植后,你身体恢复得怎么样?”记者问道。管刚面带愁容地低下头,站在他身边的妻子胡艳秋解释道,2017年手术后,管刚恢复得不错,家里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但今年管刚又查出了淋巴癌,现在每个月都要到医院做化疗,高额的医疗费又把他们拖入泥潭。
“没事,我们病得都有经验了,会好起来的。”胡艳秋的一句玩笑,表达出她乐观的心态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没有誓言,但永不放弃
胡艳秋说,她嫁给管刚图的就是他人好,有文化。他俩从小在白庙子乡长大,一起在义县卫生进修学校读书,毕业后组建了家庭,并办起了乡村诊所。胡艳秋可谓内外全能,她给家里做了致富规划。管刚天天出诊看病,胡艳秋在家里养起了猪。她垒石头建猪舍,配猪饲料,给下崽猪接生。日子越过越兴旺,胡艳秋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小日子甭提有多甜了。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管家日子如日中天时,2013年春天,管刚查出白血病。此时,管刚、胡艳秋才三十出头,两个孩子还小。
面对困难,胡艳秋把老人、孩子叫到一起说:“从现在开始,谁都不许哭,我们一定要救活爸爸。管晨宇、管星宇,你们要听爷爷的话,好好上学,你们学习好了,爸爸病就能治好,你们懂吗?”两个孩子点头答应。
胡艳秋卖了家里的猪、牛、粮食,带着丈夫登上了火车,去锦州、上天津、走大连,开始走上一条艰难的求医之路。从2013年到2017年间,光医药费就花掉近百万元,家里债台高筑,一贫如洗。
尽管这样,家里方寸不乱。年迈的爷爷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个孙子,做家务活儿,辛苦种地。两个孩子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们记住了,学习成绩好,爸爸的病就好得快。在管刚治病的几年里,大儿子管晨宇学习成绩优异,奖状贴满了西墙;二儿子管星宇也向哥哥学习,奖状贴满了东墙,乡亲们都夸管家的孩子有出息。
管刚的病靠药物维持了4年,但在2017年发生了病变,必须马上做骨髓移植手术,否则其生命只能维持两个月。但医生说即使手术,成功率只有30%,而且手术费也不是小数目。
管晨宇对妈妈说:“不管花多少钱,我爸的手术都得做,用我的骨髓,欠的债务,将来我还。”为了凑齐手术费,胡艳秋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东拼西借地凑够了差不多的医药费。
没有陪伴,但心手相连
如今,管刚每月都要做化疗,胡艳秋默默承担起家里的所有事。大学新生报到,管晨宇一个人上路,刚上初一的管星宇在白庙子初级中学住校。为了战胜病魔,一家四口经常是分别四方,独自前行,但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
“作为儿子,救父亲是我应尽的孝道。只有父亲在,我们的家才完整。”今年考入东北大学的管晨宇对记者说。管刚夫妻俩经常拿出管晨宇获得的奖杯细细擦拭,慢慢端详,这时笑容会悄悄爬到他们的脸上。
回想2017年时,管刚原本通过靶向治疗已经好转的病情突然间发生急变,危及生命。摆在管刚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骨髓移植。考虑到几年来自己看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一直坚持接受治疗的管刚一度犹豫了,但在家人的坚持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手术所需的30万元费用基本凑齐了,管刚又看到了希望。
15岁的管晨宇主动提出做配型,被管刚一口拒绝了。“爸爸,我在生物课上学过,骨髓的再生能力非常强,捐献骨髓对供体没有任何伤害。你不是也跟我说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吗?有血缘关系的人配型成功的可能性大,我们没有理由不试一试!”儿子的“生物课”以及医生、病友的讲解,让管刚放下了心理包袱,他接受了儿子的建议,父子俩进行了配型,并且配型成功。
升入初三,在同学们都忙着备战中考时,管晨宇毅然踏上了为父治病的路。两个多月的时间,抽血、骨髓采集、干细胞采集……对于这一切,管晨宇说他做得心甘情愿且无怨无悔,“给我爸做骨髓移植,没什么好怕的,这是我作为儿子应尽的孝道,我相信一定会成功的。”
2017年11月8日,骨髓移植手术开始,进行了8个小时。从重症监护室醒来,管晨宇回到病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妈妈扶着他去看还在无菌舱中的父亲。父子隔窗相望,都流下了热泪,旁边的妈妈更是泣不成声。管晨宇拿起电话安慰爸爸:“手术很成功,不要担心我的身体,要配合医生治疗,养好身体。”
苍天不负有心人,管刚的手术很成功。为了不耽误功课,管晨宇没有等到父亲一个月后出舱,就返回学校进行备考。“我的成绩也是我爸的精神支柱,我不能落下。”管晨宇说。
父亲的病使管晨宇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个懂事、有担当的男子汉。手术后的父亲没有办法干重活儿,对于家里的经济状况,管晨宇从不抱怨,一套校服从冬穿到夏,晚自习后同学们都跑出去买面包垫肚子,管晨宇却舍不得花这笔钱,总是饿着肚子回家吃剩饭。在外边,他只喝自来水,几乎不买矿泉水。
“我长大了,会帮父母撑起这个家。”记者电话采访管晨宇时,他说他正通过勤工俭学来贴补家用。
没有幸运,但奋力向前
管刚骨髓移植手术成功后,胡艳秋又开始养猪,房前屋后的猪圈里养了200多头猪。到去年年末,胡艳秋一家的外债已全部还完,管刚的身体也渐渐痊愈,美好的生活又回到眼前。2020年,这个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然而,谁都无法预料,幸运女神再次与这个家庭擦肩而过——今年管刚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家人再次踏上了与病魔抗争的道路。
“眼看这日子就见亮了,谁承想他又得了淋巴癌,没办法,怎么也得扛过去呀。”胡艳秋对记者说。这时,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收花生,一天200元,我这就过去。”放下电话,胡艳秋立刻骑上电动车赶到地里,为同村的农户收花生。“现在家里只有十几亩地,种玉米,收成不太好。养猪今年也没赚到什么钱,所以秋天我就出来做小工,一天能有个一两百元的进账,这些都是咱家的救命钱。为了赚钱,管刚都是自己去医院做化疗,真挺心疼他,但是没办法呀。”胡艳秋边干活儿边对记者说。
留在家里的管刚也没闲着,一边喂猪一边对记者说:“我现在体力不好,只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治病时我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这病到最后就是人财两空’,曾经最痛苦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真的,对我来说放弃其实更容易些,难的是撑下去。看着老婆孩子为了我那样努力,我就横下心来,不能放弃,我要活下去。”管刚的一句“我要活下去”,语气虽然平静,但却充满着对生活的渴望和战胜病魔的决心。
补记
微笑的力量
采访当天,记者刚走进胡艳秋家的院子,胡艳秋就面带微笑迎接记者,“快,屋里坐。”
她家屋前的围栏里堆着玉米,猪圈里养着猪,两只狗威武地叫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这一切,记者本以为这是一个已经“拨云见日”的家庭,进屋一聊才知道病魔再次来袭,让刚刚看见曙光的一家人再次面临“黑云压城”的局面。不过记者发现,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村家庭充满了力量,一家人拧成一股绳面对困难,笑对再次来袭的病魔。
第一次见胡艳秋,她的微笑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难想象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这个乡村女子还能拥有发自内心的笑容。身处困境的时候,坦然一笑,是一种豁达。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夫妻俩却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用微笑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生活都这么难了,我还不得多笑笑。”胡艳秋并不悲观,而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丈夫面前,胡艳秋真诚地微笑,让丈夫感受到爱的力量;在孩子面前,胡艳秋鼓励地微笑,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记者面前,胡艳秋会心一笑,让记者内心波澜涌动,为她的乐观和勇敢点赞。也许正是微笑,给了一家人希望,也给了亲朋好友帮助他们的信心。胡艳秋的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它无色,却能让家庭色彩斑斓;无味,却能让芳香填满房间;无形,却改变着身边人的心态,抚慰着人间冷暖。
在胡艳秋家里,记者找不到一张全家福照片。“一直忙着看病和赚钱,没时间拍呀,就连他们兄弟俩的合影都没有。”胡艳秋对记者说,“其实这些年,我们一家四口聚少离多,很难凑到一起,但我们互相惦记着,每次一起吃饭,孩子们都把好吃的夹给爸爸补身体。”
为了抗击病魔,一家四口奋力前行。“再大的坎儿也能过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现在老大已是大学生,开始帮家里分担困难了。”离别时胡艳秋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