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与时代同行

鸣锣开集是鲅鱼圈红旗大集开启新一年的传统。 本报记者 佟利德 摄
刘家伟
赶大集、舞狮子、踩高跷……连日来,我省各地百姓沉浸在各种年俗活动所带来的喜庆祥和气氛中,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年俗已成为人们迎春享乐、节庆欢愉的重要载体。
百姓赶集购糖果、买糕点,寓意生活甜甜蜜蜜;舞狮子是希望通过狮子的威猛给生活带来吉祥如意;踩高跷预示的是能够高瞻远瞩、步步升高。在这一系列的传统年俗中,人们无不感受着快乐、品味着和睦安定、享受着团圆热闹,收获着幸福甜蜜。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调祥和而热烈的这些年俗,不仅有灵魂、有精神、有神韵,更体现着实干奋斗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固然忘不得、丢不得。但也需要看到的是,不乏有些年俗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发展到当下不仅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甚至还沦为陈规陋习。
就拿焚烧纸钱为例,尽管这一传统年俗流传多年,但其既污染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同当下倡导的绿色文明祭奠格格不入。这就需要人们破除迷信思想,转变陈规旧念,以鲜花祭奠、网上祭祀等现代文明方式取而代之。再如,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洗澡和扫地、正月理发死舅舅等“奇葩年俗”,同样早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应当坚决摒弃。
因此说,传承年俗文化,并非一味地照搬拿来,而是应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遵循有利于促进当代社会文明习惯养成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传承,不断地更新发展,如此方能让年俗不“俗”。
用年俗文化中的精神特质来培育人们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新时代里年俗应带给人们最大的文明享受。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