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即战场 赤心自芬芳》相关说明
人生即战场 赤心自芬芳
——追记英雄卜凤刚的一生
本报记者 黄 岩 明绍庚
【编者按】 辽宁这块红色热土上,英模辈出,卜凤刚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出生于岫岩满族自治县的辽沈战役的独胆英雄,一生刻意深藏自己的功名,为国家军工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深怀敬意,将英雄高尚的一生记录下来,以飨广大读者。我们深信,英雄的精神必然化为推进辽宁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2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考察时,在一位解放军战士的黑白照片前驻足良久,看得十分细致。那幅照片说明仅有七个字:独胆英雄卜凤刚。
负责讲解的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讲述了卜凤刚在塔山阻击战中的英雄事迹,他真切感受到,卜凤刚的英雄事迹令总书记动容。
卜凤刚,这位辽沈战役中涌现出的独胆英雄,走出硝烟以后,开启了怎样的生命历程?纪念馆没有给出这个答案,但这是记者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一次踏访英雄之旅由此开启。
记者首先找到了一份1983年10月9日的《辽宁日报》,当日一版刊发了一则关于卜凤刚的消息,内容为:塔山阻击战的独胆英雄卜凤刚临终嘱咐家属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这篇报道很简短,没有传达出关于这位英雄的更多信息。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位出生在辽宁、战斗在辽宁、工作在东北的英雄和他的故事,渐渐连缀起来、清晰起来。记者透过“热血与生命凝铸的毛泽东奖章”荣誉,感悟他“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英雄情怀;聆听从“目不识丁”到“技术大拿”的成长经历,感知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报国之志;追忆“‘五不得’誓言、‘三句话’遗言”的人生写照,体味他“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党员底色。
卜凤刚的形象,首次完整地呈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创造战史奇迹的独胆英雄
葫芦岛,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即是当年鏖兵的塔山。
74年前,虽无险可守,但东北野战军在此英勇阻击国民党军队六天六夜。战场上,炮火倾覆、白刃相接,东北野战军坚决战胜了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出现在塔山阻击战战场的四纵12师34团一营一连战士卜凤刚,当时年仅18岁,入伍刚满一年,两个月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曾对卜凤刚做过专访,并收录到报告文学集《战斗着的中国》一书中。专访记录下卜凤刚参加战斗的一些细节,“他那时候还不识字,就请同志帮忙,口授了自己的决心:一、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叫;二、如果食物不够,就让同志们先吃;三、死守阵地,如有同志负伤,将他背下火线后,仍然回到阵地上来;四、进攻在前,退却在后……”
然而,真正的战场,远比想象的要残酷百倍。国民党军向塔山实施全线进攻,支撑防御工事的铁轨被炸飞,枕木熊熊燃烧,天空中弥散着硝烟。
排长腿被炸断、班长牺牲、阵地上只剩3名战士……战斗打响后的第五天,卜凤刚在腰间别了8颗手榴弹,跃出战壕,匍匐前进,冒着枪林弹雨一口气插到敌人指挥所附近。看见一条壕沟里挤着不少敌军,卜凤刚大喊:“缴枪不杀!不缴枪铁馒头开花!”嗒嗒嗒……几声枪响,敌军还在顽抗。卜凤刚迅速往旁边一滚,将手榴弹扔进沟里,趁着硝烟未散,他猛地冲进指挥所,手指扣住手榴弹拉环:“动就同归于尽!锦州已经打下来了!投降吧!”
“从天而降”的卜凤刚迫使124名敌人投降!
这名年轻战士,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以“在战场上起决定作用、一次立三大功”获得四野最高战功奖——毛泽东奖章,被授予“独胆英雄”称号。
“首长们,同志们,请不要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没做出什么事情……”当部队领导把奖章挂在卜凤刚胸前,他马上摘下来,捧在手心,眼泪夺眶而出。一时间,庆功授奖的会场立刻肃静下来,“我并不是不珍视荣誉,但我更清楚通向荣誉的路是先烈们用鲜血铺成的,因此那些先烈们才是真正的功臣、真正的英雄,荣誉应该属于他们。”卜凤刚话语朴实,情感真挚。西蒙诺夫笔下对他是这样描写的:“虽然年轻,但却非常镇静、恳切、严肃……”
此后,卜凤刚再未提及过这次战斗,他觉得自己不过是班里唯一的幸存者,不能拿功绩来炫耀或为自己争取名誉。经历了战火淬炼,卜凤刚已经深深懂得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
“光荣的人注视着党的事业,可耻的人盯着自己的名字。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荣誉永远是一个新的起跑点。”这是后来卜凤刚在日记中写给自己的话。
从目不识丁的战士到优秀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战史奇迹的卜凤刚,又一次续写了人生传奇。
辽沈战役之后,卜凤刚随部队入关,参加了张家口之战,后随部队由华北打到华中。其间,他把每一点空闲时间都用来学习。“他学字学得缓慢而扎实,就像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那样。一天学两个字,一星期十四个,一年七百三十个字,他开始读报了。”西蒙诺夫的这段采访,记录了卜凤刚的识字过程。
“好学多问者,知识长几寸。稍学少问者,知识长几分。不学不问者,知识无从长。”卜凤刚日记里这段文字,表达出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难得的是,1950年,四野组建了文化知识补习班,卜凤刚被选派进班学习。随后,又到陆军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夏天,上级要从学员中为海军挑选一批骨干到海军指挥院校深造。“凭我们这点墨水,怕是不能胜任”“咱们都是旱鸭子,一下海非变成秤砣不可”,很多学员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敢轻易报名。然而卜凤刚回想起塔山阻击战中,阵地遭国民党舰队炮击的情形,便毅然报了名。很多学员不解,他解释说:“现在补习文化,不是为了回家记豆腐账,我们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是个装备技术复杂的军种,不会可以学嘛!”
事非经过不知难。被选送到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火炮指挥专业学习以后,因为文化基础差,卜凤刚的困难可想而知,别人听一遍能听懂的课程,他得学两三遍;别人一天学会的内容,他得花两三天消化,有时候他还借着走廊昏暗的灯光爬起来“啃书本”。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大学专业的学习。
1961年5月,从大连海军指挥学校毕业后,卜凤刚任海军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随后即被派往内蒙古某地担任执行舰炮监造任务的驻厂军代表。走上新岗位,他仍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刻苦学习。他说:“多读点本专业外的书,不仅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受到多方面的训练,而且对深入研究军代表的工作也大有益处。”从熟悉产品图纸到了解生产工艺,从对比国内外海军装备差距,到钻研数理化知识,卜凤刚留下了近15万字的军品监造笔记。
卜凤刚在内蒙古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这里,他熟悉了军代表的职责和监造火炮的业务。1962年初,上级决定由他带领两名同志到黑龙江某工厂工作。他没日没夜地深入车间,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摸爬滚打,新生产线终于在第二年建起来。走出校门后,卜凤刚先后在4个工厂参加筹建了军代表室,组织火炮研制和生产线建设工作。
1966年初,他患了坐骨神经痛。一次上班途中,他疼得脸色蜡黄,抱住电线杆才没有摔倒,只好住进医院。但这个病一时难以根治,他干脆一瘸一拐坚持上班。有位老工人说:“卜代表,歇两天不行吗?不要命啦?”卜凤刚却说:“舒舒服服改变不了生产面貌,轻轻松松造不出好炮,我虽有病在身,可跟大家在一起心里就痛快。”
1970年冬,研制工作进入紧张的样炮总装阶段,工人两班倒,卜凤刚却是“连轴转”。困了,倚在工具箱旁打个盹儿;饿了,啃几口干馒头;眩晕了,用冷毛巾擦擦额头再干。1978年,这项成果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奖励。但在上报授奖材料时,他却把自己的名字从名单中划掉了。他说:“只要把装备搞上去,有利于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比什么都强啊!”
从风沙滚滚的内蒙古大漠到寒风刺骨的北大荒基地,从目不识丁的战士到优秀专家,卜凤刚把海军装备事业当作第二战场,走到哪里,就把根扎在哪里。他带领工程师攻克12项技术难关,组织了两型火炮的研制,为人民海军现代化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生从未有过任何私心杂念
“今后办事,法纪违不得、政策偏不得、作风歪不得、便宜占不得、群众离不得。”这是卜凤刚走上领导岗位后,写下的“五不得”座右铭。他深深知道“军代表”三个字的分量。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有功不居功、有权不谋私、忘我不忘人、有苦不怕苦、攻坚不畏难。卜凤刚是这么说的,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有一次,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的两位同志找上门,问卜凤刚的妻子秦金枝:“学校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来信,打听‘辽沈战役的英雄卜凤刚’下落,是你家老卜吧?”秦金枝愕然,从认识到结婚已有几年,只知道丈夫打过仗,可从没听说过他还是位“英雄”。
那两位同志走后,秦金枝好奇地翻箱倒柜,终于在一个箱子底翻到了“答案”——一本《战斗着的中国》,这本西蒙诺夫的赠书,扉页上由作者亲笔签字:“赠给卜凤刚同志”。看完了书,她才知道,自己的爱人正是组织上寻找的辽沈战役的英雄!但他为什么刻意“隐瞒”?秦金枝从书扉页下面的一行小字中读懂了,那是卜凤刚亲手写下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忘记流血牺牲的战友。”
把“军功章”当成一面“军容镜”,是卜凤刚一生的态度。记者辗转在沈阳市皇姑区一个小区见到了卜凤刚的遗孀、如今已87岁高龄的秦金枝和卜凤刚的长子、64岁的退休工人卜作林。说起卜凤刚,母子俩眼里噙泪。
“1956年,父亲在大连海军指挥学校学习时,和母亲结婚,此后母亲随父亲离开大连,从内蒙古到黑龙江,最后定居沈阳。父亲到黑龙江省工作时,按规定组织上可以为母亲安排工作,但父亲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母亲就只好去当临时工。”回忆当年的经历,卜作林掰着手指细数父亲的“不是”:1975年我初中毕业,同学们有的留在城里安排了工作,有的当了兵,还有的等待下乡。我不想插队,就请父亲帮忙,他听完却冲我吼道:“要说拉关系,我当兵几十年,哪儿还没有个老首长、老战友,可我是共产党员,绝不能为这事走后门,你还是老老实实到农村去,到艰苦的环境里锻炼锻炼对你有好处。”卜作林说,那时候,他不理解父亲,对他更多的是恨。
不只是卜作林,还有岫岩老家的亲戚,在他们眼里“一句话能办成的事情”都被卜凤刚“一句话给拒绝了”。当年,卜凤刚的哥哥来到家里,请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个工作,卜凤刚说:“哥,你也参过军,受过党的教育,怎能利用人民给的权力为自己的亲属谋私利?我不能为这事走后门儿。”卜作林告诉记者,父亲那股子倔劲儿得罪了不少亲友。“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苛,对身边的工人群众却是能帮尽帮。”卜作林说。
卜凤刚无私,无私到就连该享受的待遇他也一再谦让。一家五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使用公共厨房和厕所、冬天阴冷夏天返潮的小屋里,厂里分房子是件大喜事,可他却三次将分房的机会让给了战友和工友。论职务、级别和资历,他完全可以坐“小车”,但他执意不坐,理由有三:为国家省汽油,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给司机添麻烦。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是乘坐公交车去医院。
1983年10月6日,时任海军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办事处副师职巡视员的卜凤刚走完了他的短暂一生,逝世时年仅53岁。很多工人师傅、技术人员谈到“卜代表”时,都泪如雨下。1984年2月1日,海军党委作出关于向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卜凤刚学习的决定,号召海军全体指战员,特别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卜凤刚同志学习。
“卜凤刚同志一生无私无畏,把一切献给人民,高风亮节,无愧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独胆英雄卜凤刚,致力海军新武装,献身国防现代化,英名天地共久长。”……乌兰夫、杨尚昆、徐向前、张爱萍、萧劲光等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先后题词,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海军装备部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局政委杜睿强对卜凤刚事迹宣讲得最多、感触也最多。“卜凤刚所有的人生片段都是闪光点。”他总是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新入职的军代表听。
在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之际,卜作林来到塔山,他说:“父亲的一生从未有过任何私心杂念。战场上出生入死,工作中鞠躬尽瘁。临终留下三句遗言: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将遗体做病理解剖。”回顾自己的人生,对照父亲的一生,他感到自己离父亲曾那么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现在,他终于读懂了父亲。
1982年,卜凤刚去北京就医途中,也曾经到过塔山。那天,他站在参观的人群中,静静细听塔山阻击战纪念馆讲解员做讲解。
“卜凤刚是英雄功臣中的突出代表……”讲解员讲到卜凤刚的英雄事迹时,突然被人群中传来的一个声音打断,“同志,我向您提点儿建议。战斗中涌现的英雄很多,你们不能只宣扬某个人。”还没缓过神儿来的讲解员正想与这位讲话人交流,却发现他已离开……
他,炮火硝烟中的“独胆英雄”,军工生产领域的优秀专家,正气凛然的党的好干部。人生即战场,赤心自芬芳。英雄的一生,必然是战斗的一生,与敌人斗争、与困难斗争、与私欲斗争。
卜凤刚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有信仰者战无不胜。
责编:窦志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