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根植沙海的绿色梦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长期以来,我国将防治荒漠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
这几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红旗村的党建国正在地里忙活着查看玉米的生长情况,玉米长势不错,党建国觉得今年的收成也有了保障。
风沙大是过去红旗村村民们最忧心的事儿。如今,村民们之所以能够踏踏实实种地,是因为不远处的巴彦淖尔市国营新华林场种下的这些郁郁葱葱的防风固沙林,这些树木成了农田的“防风防沙墙”。
在林场里,不仅有高大的杨树、柳树和榆树,还有低矮的紫穗槐和杨柴等灌木。看着眼前的这一片生机盎然,谁能想到,它们生长的这个地方曾经遍布沙丘、荒滩、盐碱地。
贾克明老人家今年七十八岁了,六十多年前,十几岁的他从山东来到了这里,第一次见到漫天黄沙,年少的贾克明呆住了。
为了减少风沙带来的危害,1960年,国家专门成立新华林场,开始植树造林工作,贾克明成了第一代职工。
在沙地和盐碱地上造林,难度非常大。贾克明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风沙天气带来的极端考验。
老人家说,不仅一日三餐难以保障,风沙打在脸上,太阳晒在身上,皮肤也很快就脱了一层皮。可最难过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们夜以继日、千辛万苦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并不高。
时间久了,一些人也从最初的干劲十足变得心灰意冷。更多相信并决心让沙漠变成绿洲的人坚守了下来。
当时,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地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1978年,规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启动,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有了国家支持,职工们也更加有了动力,慢慢地大家摸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方法。
恶劣的环境之下,这里成活的每一棵树都凝结着众人的心血。
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要让沙漠变绿洲、梦想成现实,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贾玉林是贾克明老人的儿子,1982年,他也成了林场的一名职工,和父亲一起种树。
人工取水、人工运苗,抱着树苗在沙地里一走便是好几公里。艰苦的环境下,仅仅工作了几天,年轻的贾玉林就想放弃了。但是,父亲的一番话,让他坚持了下来。
贾玉林:“父亲说,这个树全部成活了以后沙就不会动了,过去漫天黄沙,坚持下来能把这片沙固住,也是一种很好的感觉。父辈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我也就适应了。”
几十年过去了,父辈的梦想在下一代人的手中被接续下来。防沙治沙是精神的对垒,也是物质的角力。近年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的实施,林场也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副场长 葛文斌:“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造林经费增加了投入,造林的面积也增大了,2013年以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共投入经费850万,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投入经费600万,主要用于苗木、土地整改、机械化造林。”
要让治沙真正起到作用,科学的方法必不可少。新疆杨,是国营新华林场的“明星”,它喜光、耐寒、耐干旱,是这里的“生存能手”。
可是这树种中的“明星”来得却并不容易,曾经,为了培育它在这里生长,大家伙可没少花心思。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林业和草原局临河区分局产业办主任 高玉莲:“不知道这个习性是什么样的,就是知道它是扦插育苗的形式来繁育。当时各种林业生产技术都比较落后,一开始看见缺水就浇浇水,苗就死了,不懂技术。”
沙地中的树苗金贵得很,一开始因为不懂技术,树苗存活率低,林场职工非常焦急。
高玉莲:“后来发现比较好一点的地和地力条件差的地,为什么浇一次水有的死了,有的就没死,人们在逐步探索发现,因为盐碱太重,在盐碱地育苗逐步开始,苗子长出来的时候,就少浇水,不缺水的情况下根系发达一些,苗子有一定的抗性再开始浇水。”
经过反复摸索,培育的规律终于找到了,新疆杨在这里扎下了根,逐渐长大,慢慢成林。
高玉莲:“我们通过相应的一系列技术手段,现在新疆杨的育苗成活率基本达到85%到90%,就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人们的努力下,成活率提高了,树种也更加丰富。不但育苗更加科学,随着探索的深入,大家也逐渐摸清了提高造林效果的方法。
树木高矮、粗细、乔灌搭配,成活率不断提升。而要做到“绿进沙退”,就要与风沙抢时间。随着科技融入造林工作,造林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63年,累计植树430万株。在国营新华林场5.2万亩的土地面积中,沙地面积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森林覆盖率也提高到65%。
像新华林场一代代人创造出的“绿色奇迹”一样,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尽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因此,防沙治沙依旧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对得起祖先和后代就需要更多的人来担起这份重担。
贾培是新华林场的护林员,也是贾家的第三代,这个90后的年轻人其实可以选择走出去,但是他依然留了下来。
今天,在新华林场,人们不仅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更能时刻感受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代代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去年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这是一场硬仗。只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才能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