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野生大熊猫普查不靠“数”要靠“算”
央视网消息:进入七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白水江片区开始了第二季度红外相机的维护、画面回收工作,大熊猫的巡护监测也同步展开。国家公园里,大熊猫的数量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又是如何巡护监测的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总台记者 焦健:第四次全国大熊猫的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这里生活着111只野生大熊猫。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手里拿的这块就是大熊猫的粪便,这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在巡山的时候发现的。

在大熊猫的普查当中,其实最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叫咬节法。所谓咬节,大家也可以从这块粪便当中看出,它就是被大熊猫咬的一段一段的竹子。熊猫咬节是有长度的不同的,比方说在三厘米左右的长度应该就是幼年的大熊猫,而长度如果在3厘米到6厘米之间,可能就是成年的大熊猫。我们的工作人员通过测量这个咬节不同的长度,还有这个锯齿不同的宽度,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大熊猫粪便是不是被同一只大熊猫排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大熊猫在普查当中得到的数字其实并不是一头一头数出来的,是计算出来的。这几年,白水江片区还新建了14套野外大熊猫空间监测视频体系,并且在野外布控了1000多个红外相机,而且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人为的活动,当地还安装了一些固定的探头和摄像头。用这里的工作人员自己的话说,他们现在是建成了一个无死角、一体化的“空天地”的监测系统。
责编:李 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