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温故】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⑤
【光明论坛·温故】
作者:赵建永(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论及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品格底色,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卓尔不群、独树高标的内在精神柱石。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为,《坤》卦是大地母亲的象征,地势广阔,无所不容,滋养万物,君子应效法大地,厚积美德,以宽厚深广的度量和德性承载天下各种事物。“明德弘道”,是根据《尚书》《论语》等经典总结出来的名言。“明德”始见于《尚书》中“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明德慎罚”等句,大意为彰明德行。《大学》对“明德”的阐发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该书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圣贤学问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品性,使人去恶从善,以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弘道”出自《论语》中孔子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意为人能积极主动地把道发扬光大,而不应依赖和利用道来满足私心。“弘道”旨在追步前贤、与道同行,勉励后人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自明其德、进德修身、弘扬正道、建功立业。
明德系立身之本,弘道乃处事之则。明德和弘道兼顾内在超越和外在求索,并通过以德近道、德合于道,实现道德与责任、理想与实践的统一。“明德弘道”须躬身力行,不断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尽职责、勇担当、有作为、知敬畏。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古人对自身道德修养及人与社会、自然普遍和谐的追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已积淀为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并成为中华民族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不仅关系个人的荣辱成败,更会形成整个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尺和思想基础,是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民族之魂,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显著特性中,“德”与“道”共同起到了日用而不觉的引导、鼓励、督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引述厚德载物、正心明道、怀德自重等典故,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概括提炼和传承发展,也为推进“两个结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支撑,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精神、向上向善,锻造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气,涵养天下为公、大爱无疆的品德。
“厚德载物、明德弘道”塑造了中华文明宽厚博大、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故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创新。自觉践行“厚德载物、明德弘道”,有助于培养自信、自强、自尊、自立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塑造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个人事业成功与否,既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同样取决于德行等非智力因素。凡成大器者,皆有高度的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感恩心。欲立事,先立德,培养主体性人格不仅有益于完善自身德业,而且将引领自身走上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即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把握德才辩证关系,是我们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其中,政治过硬、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在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时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顽强斗争;也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确实做到能力过硬、能干成事,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文化传统,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形成社会良好风尚,我们必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0日 02版)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