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垃圾短视频“废”了你的文字思维
如今,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当红娱乐方式,但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偷偷溜走了。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越来越贫乏。在豆瓣APP中,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成员已经接近40万人。把正在消失的文字表达能力找回来,对现代人来说已是箭在弦上。
尽管“文字失语症”只是借用医学概念中“失语症”这个“壳”,但其对人的危害却不亚于得了一场大病。现在很多人只会用“YYDS”或“泰裤辣”表达赞美,只会用“泪目”表达感动,只会用“很好哭”表达悲伤。甚至于万物皆可“内卷”、“双向奔赴”泛滥,仿佛离开这些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机械无趣的“抛梗”“接梗”过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这一现象为何会出现?首先,在网络信息新时代背景下,网民的阅读需求偏向娱乐化、碎片化,容易养成重视频轻文字的偏向性信息获取习惯。在“大数据精准推送”的“buff叠加”之下,网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中,很难突破自己的社交舒适圈,汲取不同的观点,逐渐失去了对不同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自然也失去了多角度思考和表达创意的能力。
其次,短视频平台内部缺乏完善的运行规范,部分从业者热衷追逐“流量”与“热点”,抱着“不要讲逻辑,别让观众动脑,让他们爽了就行”这样简单粗暴的观念,制造了大量的垃圾短视频。今年3月底公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 显示,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如果每天都把两个半小时浪费在这种毫无营养的短视频段子上,语言表达能力怎么可能不退化?
想要治好“文字失语症”,需要多方合力。如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短视频内容的监管力度,对于专门制造内容低俗、质量低下短视频的账号予以永久封禁;电视节目可以继续推广《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类具有人文涵养的栏目,引导受众的语言输出倾向;学校可举办古诗词朗诵、辩论大赛等活动,搭建良好的语言输出平台,提高学生在正式场合的语言表达欲望与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意减少网络流行符号的使用频率,多读纸质书,少看视频,为自己创造一个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应该说,短视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人不能沦为科技的奴隶。一味地“泡”在短视频里,固然可以得到一时的感官刺激和欲望消费,但长远来看失去的只会更多。千万不要让自己赖以表达的文字思维,被那些娱乐你感官的垃圾短视频给“废”了。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