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藏粮于技”的丰沛能量
眼下正是夏收时节,多地都可见农机装备作业,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田间地头铺展。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稳步提升。总体判断,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一步。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有一定差距。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短板弱项依然存在,主要体现为优质品种培育能力不强、农机智能化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对此,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多举措布局施策,让科技牢牢扎根在泥土里。
首先,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农业强国建设离不开粮食供应的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牢牢把握解决吃饭问题的主动权。加快推动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抗风险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创新手段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监管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品质,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我国在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基础领域仍然落后于欧美等农业强国,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不过,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攻克粮食、蔬菜、动物等种源“芯片”难关,提升国产玉米、大豆、白羽肉鸡、肉牛等自主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稳步推进各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大力推广有机肥、绿色农药,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拥抱数字化技术,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提升智能农机使用率,建设智慧种植、养殖系统,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再次,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法,强化激励机制。要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农业顶尖人才工程,发挥农业科技“领头羊”效应。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差别化的综合人才评价机制,实现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机制,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的分配制度,通过市场转化的科研成果,可给予股份、分红等奖励。扎实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可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农村成教学校、电商平台、科技小院等的积极性,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
最后,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维持资源投入稳定。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收效慢等特点,要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在实施农业科技研发项目方案时,要舍得下力气、增投入,树立长期目标,给予稳定支持,宽容科研失败,鼓励科技创新思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玲玲)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