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千万工程”谱写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作者:张秀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从全省范围内选择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示范村。二十年来,“千万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环境问题,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努力挖掘乡村人文景观,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的发展面貌。
一、“千万工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本
“千万工程”二十年,是浙江重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二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二十年来,“千万工程”以整治乡村环境“脏乱差”为切入点,全面推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村庄整治与村庄发展相结合,在改善村容村貌的过程中积极开发乡村特色优质资源、发展绿色经济,逐渐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的实践道路。
“千万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发展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指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千万工程”,生动描绘了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美丽画卷。随着乡村治理工作的逐渐深入,“千万工程”的内涵也不断延伸,内容不断深化,从农村人居环境的小进步逐渐演化成为绿色生态发展的大变革,深刻重塑了浙江乡村的生态面貌、产业结构以及治理方式等,实现了乡村生态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的双赢,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成功示范,具有重要的治理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千万工程”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绘蓝图、聚民心、谋发展”,在尊重农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塑造乡村建设新面貌,为夯实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
绘蓝图,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针对浙江农村区域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必须树立全局意识、强化系统观念,做好乡村建设的科学规划,正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律和总体布局。二十年来,浙江根据各地乡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优势等客观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立乡村发展模式和建设规划,构建起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有效指导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行。从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到公厕改造、道路绿化,再到绿色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优化,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层层递进,逐步深化“千万工程”的实践内涵,打造出嘉兴大云缪家甜蜜巧克力小镇、绍兴漓渚棠棣兰花村、丽水松阳古村落群等,彰显出浙江千村千面、一村一景的生动画面。
聚民心,创新构建乡村治理体制。乡村治理体制建设是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也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大力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化发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深度融合“余村经验”“枫桥经验”以及“后陈经验”等,构建起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推进决策改革时做到“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根据各地乡村实际情况创建“民情日记”等基层民主协商体制,出台乡村治理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各类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责,激发多元主体协同共创的活力,以共建抓乡建,以共治促发展,不断增强乡村生态文明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目前,浙江全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1643个,县级以上民主法治村占比90%以上,行政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水平达99.8%,村级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有效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谋发展,统筹推进绿色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浙江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着力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五水共治”等行动,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探索建立“无废村庄”和“低碳村庄”,最终实现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厕所全覆盖,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在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浙江也积极发展乡村绿色产业,深入挖掘人文景观,大力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经济新业态,创新发展嘉兴南湖三星村蜜桃品牌、丽水青田稻鱼共生、衢州胡柚汁等绿色产业,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打造出众多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如今的浙江,“美丽乡村+”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2元增长到2022年的37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过半。
“千万工程”二十年,浙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不仅为深入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提供了成功示范和实践办法,也为浙江发展留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新征程,要充分认识“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学深悟透“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方法,积极弘扬“千万工程”重要精神,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乡村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