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红”染料沈阳诞生始末
沈阳化工研究院老一辈科研人员做实验时留下的照片。(沈阳化工研究院供图)
《“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封面。
《“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中的档案,“国旗红”染料与进口“南星”染料染色对比效果。
揭秘
在今年1月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五批《中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我省有两组珍贵档案入选,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是其中之一。这份珍贵档案记载的是科研人员研究化工染料的数据和资料,它将人们的视点拉回到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这份珍贵档案彰显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白手起家、不畏艰苦、敢于攻关、牢牢把握命运主动权的勇气与豪情。
1
一份科技档案引起轰动
今年1月,国家档案局公布第五批《中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我省有两组珍贵档案名列其中。至此,我省已有8组珍贵档案先后入选。与其他7组历史档案文献不同的是,第8组入选档案属于科技档案,来自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
沈阳化工研究院党群部主任助理周传明告诉记者:“简单理解,‘国旗红’染料就是为国旗染出纯正的红色有机化工染料。”
在沈阳化工研究院,记者看到的是《“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可公开部分。这是一份装订成册的档案,用两块硬纸板制作了封面和封底。档案封面上印有“技术档案”,下面是手写的“猩红G色基”,最下面印制“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
档案的目录页显示这份档案的最后整理时间为1970年。档案由8份实验报告组成,共221页,实验报告形成的最早时间为1951年10月。
档案的内页采用的是普通公文用纸,略呈半透明状态,档案内容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当年的科研人员手书完成。由于跨越70余年时间,蓝黑墨水的笔迹已经出现了淡化。
与翻阅古籍和古代文献有所不同,科技档案的内页中记满了化学方程式和当年查找到的油印版本的英文文献资料,还有工程图样,对于没有高等化学知识功底的读者而言,这部档案就是一部“天书”。
沈阳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仲生为记者做了科普讲解。他说:“实验报告中的‘猩红G-色基’指的就是‘国旗红’有机化学染料,仅就其化学成分而言并不算是染料,但是自从当年我国成功将其研制出来并且用于‘国旗红’的染色以后,这一称呼延续至今,成为业界的共识。”
记者了解到,“猩红G-色基”在染料工业领域被称为有机中间体,是指用煤焦油或石油产品为原料,加工提炼出制造染料、农药、医药、树脂、助剂、增塑剂等的中间产物,因最初用于制造染料,被称为染料中间体。“猩红G-色基”本身是黄色晶体,无法单独显色。用其将棉布染出“国旗红”的颜色,是在冰水的环境条件下,其与棉布上浸过的打底剂发生化学反应后,棉布才会显现出经久不褪色的红色来,这种红称为“国旗红”。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地寻找、研究相关史料。在沈阳化工研究院留下的各个时期档案中,我们寻找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留下的能够鼓舞科研人员奋发图强、勇于攻关精神的档案。”周传明讲道,2019年,在庆祝沈阳化工研究院建立70周年时,他们发现了一份档案:沈阳化工研究院老一辈科技人员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独立自主地开发出替代进口的染料,为五星红旗染上自己生产的“国旗红”染料。这个信息发布后,立即引起轰动。此后,《“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全卷档案经过专家组层层严格审核,顺利入选第五批《中国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
目标指向“奠立我国染料工业的基础”
沈阳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鹏说:“对于70多年后的我们来说,‘国旗红’只是一种化工原料中间体,随处都可以买到,而且因为化工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我们早已不再使用‘国旗红’来为五星红旗染色。针对不同的面料,我们已经生产出很多种既不褪色,同时颜色鲜红纯正的化工染料。”
他接着说:“染料工业是精细化工的重要基础。‘国旗红’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段重要记忆,它承载着一种重要精神,这种精神是我国化工事业发展的支柱。”
记者查阅档案了解到,沈阳化工研究院是在东北化工局研究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有7个人,包括6名技术人员和一名工人。当时的研究室地点设在沈阳实验厂(后更名为沈阳染料厂),建筑面积仅有70平方米。1949年夏,当时的东北化工局将其原办公室(现沈阳化工研究院玻璃加工室及原卫生所旧址)交给研究室使用,研究室的面积扩大了。随着上海、南京的解放,东北化工局相继从南方招聘了多位科技人员,研究力量迅速壮大。
然而,从条件上看,图书资料基本没有,仪器、药品极为缺乏,甚至连自来水也未接通。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东北化工局开始为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布局谋篇。
据已经公开的、省档案馆藏原东北化工局局长张珍同志的报告显示,东北化工局提出东北化学工业建设生产计划:“拟在1949年计划中,将染料工业列为研究工作的中心问题,并设小规模实验工厂实验制造,以为下半年的发展做准备。”同年提出的东北化学工业十年发展方向中指出:“染料工业:重点利用各厂煤焦油副产品,以吉林为中心,新建一座较大的染料厂,制造20余种主要染料及30多种中间体,以解决全国大部分机织布染料和制造直接染料与毛、丝用染料之主要原料。”“这一工业对于纺织工业之发展与节省外汇、增加国家收入关系很大。同时,许多生产染料中间体又是卫生用品、橡胶工业的主要原料。因此,染料工业在化学工业中是基本工业……”
王鹏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化工原料主要来自石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还没有找到石油,那时提取的化工原料主要来自于煤焦油。当然,在我们从煤焦油中开始提炼化工原料时,欧洲国家的这一技术已经发展了近百年。”
19世纪初期,欧洲科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了苯、萘、二甲苯、甲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大大促进了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具体到染料工业,自1856年英国化学家第一个人工合成了紫色染料“苯胺紫”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欧洲染料工业已经发展了近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化工染料产品,这些产品涉及国计民生各个领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使用这些化工染料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沈阳化工研究院创立之时,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然而,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他们并没有退缩。70多年后,当我们翻看《“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时,在严谨的实验报告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研究染料及其中间体之制造以奠立我国染料工业之基础。”语言平实、坚定、没有畏惧,流露的是科研人员开创伟大事业的自信!
3
用自己研制的化工染料染国旗
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还没有能力生产染料为国旗染色。在《“国旗红”染料研究与生产相关文献》公开的档案中,有一份“研究内容进度人员费用明细表”,记录了“国旗红”研制的启动时间为1950年1月16日。这一天,一项任务交到了沈阳化工研究院:研发“国旗红”染料。
档案中记录,当时参加研究的科研人员共有25人。项目的指导人为凌大琦,他在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有过在兵工署和中纺化工厂工作经历。这页档案记录的另外5名研究人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其中苏鹏飞1949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沈佩璋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王书金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更名为南京大学);徐立方194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陶铿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后人曾经对这些研究人员进行过细心访寻,然而万分遗憾的是,当年直接参加“国旗红”研究任务的沈阳化工研究院研究人员都已离世,或许是此后他们又承担了更多更重的科研任务。现在我们能找到的,仅有当时的研究人员在这份档案上留下的非常稀少的文字资料。
人们还原出了当年那群英姿勃发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基本上没有人进行这些合成染料的研究和开发。因此,一方面是国内红色染料的空白急需填补;另一方面是没资料、没图纸、没经验的现状,而且西方国家还对新中国实施了全面封锁。
1948年东北解放后,鞍钢逐渐恢复生产,大量的煤焦油源源不断地产生。从煤焦油中可以分离出多种化工原料,日本侵略者曾经用它加工出各种化工产品,并制造各种火药。如今,这些宝贵的资源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正在等待着发挥巨大作用。
以煤焦油为原料研制出色泽鲜艳、色谱准确、牢固度高、耐光热、耐水洗、永不褪色的红色染料,这个任务让科研人员干劲很足。今年百岁高龄的周历曾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秘书,她说:“当年,我们立志,就是要用自己的红色染料染自己的国旗!”
科研人员从收集基本的化工染料资料开始,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借鉴图纸,还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各种实验,从早忙到晚。
没有自来水,他们就将水桶架高,往里注水来解决冷凝器用的循环水;没有搅拌器,他们就找来自行车用于传动搅拌;没有化学药品,技术人员就分头到旧货商品里去找寻;“重氮化反应”需要冰水条件,没有制冷设备,他们就找来冰块……科研人员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推进红色染料的研究工作。实验了一年多后,在一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里,红色染料研制成功了!红色染料研制成功让科研人员松了一口气。然而几天后,刚刚染好的实验布料褪色了。
在查阅了所有资料后,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关键词——高压釜。高压釜是促进染料稳定性的关键设备。可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没有高压釜。老一辈科学家们根据手里的资料,硬是自己铸造出来一个密封的“铁罐儿”,这个类似于高压釜的装备在染料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2年7月,沉闷的研究室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
“成了?”“成了!”
“真成了?”“真成了!”
没有多余的语言,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刻,他们书写了历史!
沈阳化工研究院老一辈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又研发出两种不同的红色染料,颜色与进口的“南星”染料颜色完全相同。经过层层上报,最终,沈阳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第一份红色染料被正式认定为“国旗红”染料。从此,五星红旗有了完全国产的专用染料,彻底打破了我国红色染料依靠进口的局面。
4
支援全国各地化工工业发展
王鹏说:“今天看来,‘国旗红’染料早已不能算是一个技术关坎,但‘国旗红’精神仍然是推动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回首70多年的发展历史,沈阳化工研究院从老一辈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国旗红”染料的历史中,总结出了32字“国旗红”精神:赤胆忠心、担当重任,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崇尚科学、百折不挠,对标先进、勇争第—。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鼓舞下,沈阳化工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4年,共完成科研课题123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占45%,对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1956年开始,沈阳化工研究院便开始专业分立,支援全国各地化工研究发展,他们前后经过12次的专业分立:上海化工研究院、天津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黎明化工研究院、晨光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院相继成立……人们据此将沈阳化工研究院称为中国化学工业的“老母鸡”。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染料工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从零起步的追赶者,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6年,我国的染料年产量从33.7万吨增加至92.8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7%。我国已成为世界染料生产数量、贸易数量和消费数量的第一大国,染料产量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70%左右。
王鹏说:“历史已经责无旁贷地把我们推到世界染料工业的前排。研究染料工业未来发展方向,以更丰富更优质的化工精品满足世界人民对于染料工业的需求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担当的使命。”
据介绍,目前,国家染料工程研究中心就设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加强基础性研究、争夺高技术优势是其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之一。王鹏说:“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更加需要我们发扬‘国旗红’精神,敢于从零起步,向新的科技高地发起冲锋!”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由本报记者郭平摄)
责编:徐 硕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