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石经:刻在石头上的官方“教科书”
东汉熹平石经:刻在石头上的官方“教科书”
辽博共珍藏62块碑刻残片,数量为全国最多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熹平石经”石碑部分残片。
“山有莱”石碑残片(图中浅色部分)与碑刻原文对应图。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写在前面
日前,在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我省有37通碑刻石刻入选。这些碑刻石刻或见证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或与重要历史人物有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学术等研究价值。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国宝碑刻辽宁珍藏”系列报道,从我省37通名碑名刻中遴选15通具有代表性的碑刻,采访其承载的历史,从多个维度对这些重要文物进行详细解读,让广大读者从另一个侧面领略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62块石碑残片身份特殊
中国古代碑志展是辽宁省博物馆的一个常设展览。在展厅内,展示了多块距今1800多年前东汉时期的石碑残片。这些残片大小不一、规格不等,因为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所以它们统一被称为“熹平石经”。
国家文物局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中,我省共有37通碑刻石刻入选。这37通碑刻中,就有4块“熹平石经”残片。
实际上,辽博一共藏有62块“熹平石经”残片,仅就收藏数量而言,在全国所有收藏“熹平石经”残片的博物馆中,位居榜首。不过,因为年代久远、文字残缺不全等原因,此次评选,辽博珍藏的“熹平石经”残字碑中,只有“履而必豫”“山有莱”“良宵许”“章四”4块入选。
那么,“熹平石经”到底是什么样的碑刻呢?
辽宁省博物馆典藏部主任李慧净用一句话概括:“简单来说,‘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在中国教育史及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东汉后期,儒学兴盛,各种儒学经典版本众多。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为规范儒学经典版本,汉灵帝命令蔡邕、李巡等大臣标定经文,以隶书刊刻《诗经》《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7种儒家经典,一共刊刻了46通石碑,全部碑文约20万字。刊刻完毕,这些石碑立于洛阳城南、鸿都太学讲堂门前东侧,史称“熹平石经”。因为这些石经只有隶书这一种字体,所以,它也被称为“一体石经”。
这项历时9年的浩大工程完工后,在东汉学子中引起轰动。《后汉书·蔡邕传》中这样记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
这46通石碑之所以吸引众人前来,除了高超的书法艺术外,最主要的是“熹平石经”不是普通的碑刻,而是由当时东汉官方最高学府——“太学”发布的教科书。
换句话说,这46通石碑上记录的7部儒学经典,是订正内容后,东汉官方最高学府对外公布的唯一标准教科书,是读书人传抄、学习的唯一依据。所以,它能引起全国读书人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熹平石经”命运多舛。史料记载,“熹平石经”刊刻完成仅仅几年,东汉就发生了暴乱,从此天下大乱,太学被毁,附近的这46通石碑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此后的朝代变迁中,北齐、隋朝等朝的主政者将残碑从洛阳运出,但都未得到妥善保管。
唐宋以后,“熹平石经”残碑经常在各地出土,被民间收藏。民国时期,洛阳朱家圪垱村“熹平石经”残片的出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形成多种研究论集。李慧净说,辽博馆藏的这62块“熹平石经”残片就是在洛阳朱家圪垱村出土的,原为收藏家罗振玉的旧藏。
除了辽博收藏外,目前,国内的西安碑林、洛阳博物馆等地也收藏有“熹平石经”残碑。
少见的官方书体汉隶
在辽博收藏的“熹平石经”残片中,入选首批国家名录的“山有莱”残字碑是较为完整的一块。辽博研究者通过与儒家经典对比,运用技术手段恢复了这块残片在原碑中的位置和原有的字句排列。
可以看出,这块残碑的原文包括《诗经·小雅》中《南有嘉鱼》和《南山有台》两首诗歌。这两首诗是宴享使用的乐歌,兼有求贤之意。
《南有嘉鱼》中写道:“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山有台》则写道,“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李慧净表示,《南有嘉鱼》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婉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南山有台》则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类比国家拥有的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诗歌描写的情景生动优美,语言明快极具韵律感,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情感,余味不绝。
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林曾在西安碑林、辽宁省博物馆分别研究过“熹平石经”碑刻。他表示,“熹平石经”上的隶书属于典型的汉隶书体,它的书法特点是严谨工整、古朴典雅、博古端庄。
卢林说,汉代隶书由篆书而来,在后续发展中,隶书又细分为官方书体和民间书体两种。“熹平石经”是官方书体的代表,而民间书体的代表则是章草。而后,随着字体演进发展,章草又逐渐孕育出了楷书。也就是说,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汉隶处于篆书与楷书之间。
记者了解到,在汉朝,诞生了一批较有名气的碑刻,比如“曹全碑”“张迁碑”“张景碑”等。相较于“熹平石经”的工整规范,这些风格各异的名碑名刻呈现出姿态奇逸的特点。
卢林表示,“熹平石经”上的汉隶严谨工整有其自身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石碑是东汉官方石刻。另一方面,作为“熹平石经”的力推者蔡邕,其书法本身就具有工整的特点。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