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踏出征之地再现“雄兵出击”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3周年——
重踏出征之地再现“雄兵出击”
1951年2月17日,黎民拍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被评为“最经典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地点位于今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
拍摄于1950年10月19日的这张照片是志愿军最早的渡江照片,十分珍贵,地点在长甸河口,作者不详。
1951年3月,金铎摄《我们跨过鸭绿江》,地点是今丹东市鸭绿江大桥。
鸭绿江断桥遗址纪念碑。
位于丹东市的两座鸭绿江大桥曾是志愿军的重要过江通道,如今左侧的大桥仍在使用中,右侧是被美军轰 炸而残存的断桥,见证了抗美援朝历史。本报记者杨靖岫摄
更多精彩扫码观看
编者按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3周年纪念日。73年来,我们曾在辽宁这片热土上无数次回望那段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光辉历史,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近年来,有不少读者关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一些细节:首批出国作战的志愿军部队是哪支队伍?志愿军战士在哪里渡江?为什么志愿军渡江的照片很少?辽宁人民对抗美援朝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本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并邀请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骅为读者一一解答,还原辽宁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的光辉历史。
1
第13兵团最先入朝作战
深秋,丹东。
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江畔,慕名前来的人们凭栏而立,远远地注视着那座举世闻名的四孔残桥——鸭绿江断桥。恍然间,思绪汇聚到70多年前——深秋夜幕降临之时,寒气在江面拢成薄雾,一支又一支队伍悄无声息地、大踏步地向江对岸开进。当部队踏上鸭绿江大桥时,不少战士忍不住回头张望,身后是渐行渐远的故乡。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帷幕。“当年,抗美援朝有4个出征渡口,即在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现吉林省集安市)和临江(现吉林省临江市),当时都属于辽东省管辖。”致力于抗美援朝历史研究几十年的卢骅曾经无数次探访这4个出征渡口,对志愿军各兵团、各军在什么时间、由哪里过江进行过考证。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第一次渡江,发生在1950年10月19日的黄昏。那一天,他带着秘书、通讯处长以及4名警卫员,乘坐一辆苏式绿色吉普车,超越了行进的第40军先头部队,率先驶过长甸河口鸭绿江公路大桥(今断桥)渡江;4天后,也就是10月23日晚,一个新婚不久、满怀理想信念的28岁年轻人站在长甸河口的鸭绿江浮桥边,最后一次回望祖国的青山,之后毅然踏上战场,从此再未返回,他就是毛泽东长子毛岸英;4个多月后,也就是1951年3月,志愿军第15军从安东的鸭绿江大桥渡江,他们参加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位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都来自这支部队……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先后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人数达290多万人。卢骅说:“如此数量庞大的部队都在鸭绿江畔集结、整顿后,进入朝鲜战场。关于志愿军出征,有批次和番次之说。”
批次说,是指志愿军分八批入朝。其中,第13兵团最先入朝,为第一批;第9兵团随后入朝,为第二批;随后第19兵团、第3兵团为第三、四批,第20兵团、第23兵团为第五、六批,1953年入朝轮换的第50军、第21军为第七、八批次。
番次说,是指志愿军共有三番入朝。来源于中央军委1952年2月9日给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报,电文称:“为粉碎敌人之意图,坚持长期作战,以达大量消灭敌人完全解决朝鲜问题之目的,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将现在朝鲜作战的9个军30个师作为第一番志愿军。将19兵团3个军,20兵团2个军,二野第一批北调的3个军及47军共9个军27个师作为第二番志愿军……”可以看出,番次不但与入朝顺序相关,更与轮战梯次相关。
那么首批出国作战的志愿军部队是哪支队伍呢?卢骅说:“首批出国作战志愿军为第13兵团,兵团司令员为邓华。下辖的部队共5个军:第38军,军长为梁兴初;第39军,军长是吴信泉;第40军,军长为温玉成;第42军,军长是吴瑞林;第50军,军长为曾泽生,共有26万人。”
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这26万人全部换装,昼伏夜行。行进中只听得到脚步声、马蹄声,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悄悄渡过鸭绿江。
2
志愿军过江点位多达十几处
记者一行顺着几乎沿鸭绿江而建的G331国道一路北上。正逢枯水期,可以看到有十多座桥梁以及断桥、残存的桥墩,这些遗址似乎在诉说同一个故事——渡江作战。
从许多志愿军老战士的口述资料中,记者了解了渡江的部分细节。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战士关长义回忆:“从辑安到朝鲜的江面较窄,水也浅,部队在江面上架起了浮桥。”他从浮桥上跑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136师战士程茂友对于夜里走过鸭绿江桥的场景记忆深刻:“805步,十几分钟就过去了!”他仔细地数着在桥上的步数,想记住这段路有多长;志愿军老战士王万经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是汽车团,部队驾驶着嘎斯汽车,通过安东的马市浮桥进入朝鲜……
不难看出,志愿军曾经的过江点位众多。卢骅说,在4个出征渡口中,安东有6座桥梁,长甸河口有5座,辑安有5座,临江只有1座。这些桥梁有的是铁路大桥,比如现在位于鸭绿江下游、丹东市区的鸭绿江断桥,建于1910年,是鸭绿江上的第一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美空军炸毁,成为废桥,中方所剩4孔残桥保留至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有的桥梁是公路大桥,例如当时辽东省临江县的公路桥,始建于1935年,在1950年11月7日至19日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部和第26军、第27军10万余人由此渡江出国作战。还有临时搭建的木结构列柱桥、水中桥、浮桥等,都是志愿军战士们曾经的过江点位,多达十几处。
“除了鸭绿江铁路大桥、公路大桥外,当时临时修建、架设的铁路便线桥、公路浮桥,都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后陆续拆除了。”卢骅说,今天的人们所能目睹的桥梁遗存只是志愿军过江点位的一部分。“进入冬季,鸭绿江封冻以后,志愿军部队可以直接由冰上步行过江入朝。”
这么多过江点位,哪里可以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呢?这一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争论。
大家普遍认为,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当天志愿军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3个渡口渡江,因此,这3个渡口都是“第一渡”。
也有人认为,集安是抗美援朝最早出征地,证据是42军军长吴瑞林在回忆录《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中描述:“我先头侦察部队孙照普同志已于10月16日18时过江,前进100公里,124师副师长肖剑飞率370团亦过了江,前进30多公里。”
还有人认为,我军“跨过鸭绿江”的第一支部队应当是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的高炮17团第二营第四、第六两个连队。史料记载,经中央军委批准,东北防司于1950年8月2日之后派遣高炮17团第二营第四、第六连两个连,通过安东鸭绿江大桥进驻朝鲜新义州。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支出国作战的部队。
卢骅说:“关于东北防司高炮连入朝时间较早问题,因彼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未成立,因此不能算‘抗美援朝第一渡’。”他接着解释道:“从广义上说,我倾向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都是‘第一渡’的观点。从狭义上讲,最早的渡江日期是1950年10月11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联勤部部史》第一卷的记载,从1950年10月11日开始,东北军区后勤部向入朝的兵站突击前运各种物资器材。这一渡江时间比‘东北边防军第42军先头部队’渡江时间早了5天。”
3
第一幅渡江照片拍摄于长甸河口
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的公路一侧,有一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特别引人注目——马市村浮桥遗址。由于此地偏僻,比较隐蔽,这里很少遭到敌机空袭,大批志愿军后续部队从这里过江。
因这座临时便桥被洪水冲毁,如今在马市村已然看不到浮桥遗存,但公路旁的铁丝网上悬挂着的大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却十分经典:斗志昂扬的威武之师踏着白茫茫的冰雪,如巨龙般蜿蜒而上,徒步通过鸭绿江,出国作战。看到它的同时,人们的头脑中就会闪现“抗美援朝”“出征”“跨过鸭绿江”这样的关键词。
照片是1951年2月17日下午,由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拍摄的。在此后的岁月中,它曾被无数的抗美援朝题材书刊采用,是时至今日影响最大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
“除了黎民同志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外,目前已知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历史照片还有4幅。”卢骅介绍,第二幅题为《我们跨过鸭绿江》,由第46军摄影组组长金铎拍摄,记录了1951年3月志愿军第46军某部从安东鸭绿江大桥步行出国作战的情景;第三幅照片记录了1951年3月志愿军第15军第44师130团通过安东鸭绿江大桥开赴朝鲜前线的情景,作者不详;第四幅照片拍摄于安东鸭绿江大桥上,从志愿军军服看,拍摄时间当为1951年春夏之际,作者不详;第五幅照片拍摄于长甸河口,为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三营的存档照片,作者不详。
“拍摄于长甸河口的这张存档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最早照片。”卢骅说,目前发现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多数拍摄于1951年,唯独这幅长甸河口渡江照片拍摄于1950年10月19日。
尽管清晰度不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照片上看到,在鸭绿江畔,志愿军战士们正在通过一座浮桥奔赴朝鲜前线。卢骅说,1950年9月初,为了保障志愿军过江和前方军用物资的供应,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志愿军工兵22团前身)三营奉命在长甸河口鸭绿江公路桥上游1公里处及下游2公里处,架设了两座灵活轻便的浮桥——用浮舟并列排开,上面以横木固定,铺上木板,可供部队和车辆通过。1950年10月19日,照片的主角、志愿军首批过江的第40军118师、第39军117师等部队,陆续由长甸河口鸭绿江公路桥和浮桥过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军队已经具备拍摄照片的条件,为何留存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数量这么少?卢骅解释,由于首批出国作战的志愿军是秘密的军事行动,尽管“跨过鸭绿江”的部队有几十万人,但出于保密的原因,当时大多没有拍摄渡江照片。1950年11月7日,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消息通过新华社首次公开以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才得以陆续公开发表,但当时首批和第二批志愿军已在朝鲜前线作战,因此,目前留存的这幅长甸河口渡江照片弥足珍贵。
4
辽宁是前线的后方,更是后方的前线
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一座抗美援朝纪念塔隔江守望着东方。走进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温那段伟大的历史,不仅会被志愿军战士饮雪卧冰、殊死搏斗、浴血奋战的无畏精神感动,还会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万众一心、维护正义的铮铮铁骨而自豪。
辽宁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与朝鲜一江之隔,是前线的后方,也是后方的前线。在卢骅看来,抗美援朝出征地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开得动、走得稳、打得响、攻得下、守得住、战得胜。”简单说,就是要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基地。
彭德怀司令员曾多次肯定后勤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60%至70%应归功于后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部队的后勤保障主要依托于东北总后方基地的供给。卢骅说:“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总后方基地,东北地区通过出人、出粮、出武器弹药、出医药血浆、出钱等方式,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出人。志愿军总数有290多万人,其中东北地区的指战员有数十万人,仅辽宁籍指战员就有30多万人。出国支前的民工担架队队员有70多万人,都是东北人。其中,辽宁全省动员24万多名民兵和民工随军出国作战,占东北地区支前民工总数的1/3。东北三省志愿军烈士39856人,占志愿军烈士总数的20%。其中,辽宁省志愿军烈士13374人。
第二,出粮。志愿军所需的粮食、副食品等,主要由东北地区供给。其中,辽宁全省贡献粮食356.56万吨,加工炒面33.13万公斤,占全国支前送炒面总数的10%以上。仅安东地区就供应肉蛋食品286万公斤,蔬菜及水产品910万公斤,水果500万公斤。
第三,出武器弹药。志愿军的武器包括各种枪械、火炮、火箭炮和弹药等。其中,沈阳五二工厂9种炮弹三年的总产量为119万发。沈阳五三工厂1950年至1952年共完成5种枪弹2.7亿发。志愿军部队在沈阳、抚顺、本溪、锦州等地换武器装备,创办各类军校,开展军事训练,得到各地大力协助和支持。
第四,出医药血浆。志愿军所需药品主要由东北等地制药厂生产。仅1951年,送药材达174节火车皮和26辆汽车。东北医疗器械厂1950年至1952年共生产医疗器械100万件,支援抗美援朝。几十万名志愿军伤病员主要在东北地区被救治,所需大量血浆由东北人民献出。
第五,出钱。2年9个月支出战费62.5亿元。在战争初期,战费由东北地区垫付,有些支出由东北地区独自承担。譬如,有关战勤民工的费用,大部分由东北地方财政解决。辽宁赴朝民工有24万多人,仅民工装备一项,就需要很大一笔开销。
各种作战物资从辽宁源源不断运往朝鲜前线,大批伤员从辽宁转运到全国各地,辽宁人民积极报名参军、爱国生产、增产节约、捐献飞机大炮、运送物资、饮食供应、抢救伤员、衣被加工……作为抗美援朝出征地的辽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物力资源优势和财力资源优势,竭尽全力保障了志愿军的出征和出国作战,成为沟通前线与后方的桥梁,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卢骅提供)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领悟总书记这些要求,抓好第二批主题教育
- 学习时节|“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工人阶级的磅礴力量
- 共护母亲河安澜——黄河流域水利保护纪实
- 感恩奋进系列谈 | 冯万斌:奋力当好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开路先锋”
- 第一观察|感悟“一带一路”倡议的三个维度
- 学习进行时丨“四下基层”,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 身体力行
- 习近平: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
- 省政协举行“推动《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加强反诈骗宣传工作”月度协商座谈会 周波主持并讲话
- 省领导率督导调研工作组开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督导调研 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安排落实落地
- 看图学习丨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 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 时政纪录片丨共同谱写丝路新交响——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实
- 【非凡新时代】科学指南
- 【大道共通】习言道|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主旨演讲的世界回响
- 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的“一带一路”时间
- 四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四)——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
- 看图学习·丝路画卷丨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
- 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引发热烈反响
- 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
- 时习之丨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