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海洋强国的钢铁脊梁——记辽宁“时代楷模”、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上)
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成员正在讨论分析新开发的产品显微组织。图片由鞍钢集团提供
本报记者 刘家伟
10月24日,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1号楼,落户于此的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各楼层,满是埋头科研攻关的繁忙景象。在一楼103物理实验室,一台高温激光共聚焦仪器正在运转,电脑屏幕动态显示着模拟工艺下钢板样品显微组织变化过程。
“这个项目是我们参与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是解决厚板焊缝组织优化及强韧化存在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为推动船舶业及海洋工程向高强化、高韧性、高规格大型化趋势发展提供关键生产技术。”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负责人赵坦指着试验台上的钢板样品介绍,“目前,已完成焊接熔池增氧机制等研究任务,正在加快开展焊金属凝固组织演变机理研究。按时完成研究任务,我们信心满满。”
赵坦的信心,不仅彰显了鞍钢70余年海洋装备用钢领域技术底蕴,更是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科研创新实力的一种体现。
作为承担我国海洋装备用先进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研发重任的王牌“主力军”,近5年来,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3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钢产品21项,累计为国内外70多项重大海洋工程项目提供了先进技术产品,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坚守科技报国初心
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始终在解决国家海洋领域关键“卡脖子”材料及引领海洋材料前沿技术上勇攀钢铁科技创新的高峰,突出海洋工程用钢、船舶用钢、管线用钢三大领域,全力挺起海洋强国的钢铁脊梁,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推动我国海洋装备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着独特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践行科技报国,是海工钢科研团队共同的追求。严玲是海工钢科研团队先进船舶用材学科带头人,她和团队成员一直在研发海工钢、瞄准国产化上持续深耕。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将油船用耐蚀钢作为唯一的替代涂层防护方案,纳入标准,并在3年后强制执行。
“当时,只有一家国外的钢企能够生产这种钢材,并且在我国乃至全球申请了大量的保护性专利,范围几乎覆盖整个船板的国际规范和标准。这意味着如果不能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独创的技术特征,我们就不能解决被垄断、被‘卡脖子’的窘况,我国造船产业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严玲回忆道。
为实现快速突破,鞍钢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耐蚀钢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并将攻克“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工业生产技术”的重任交给了海工钢科研团队。
“那时候,国内在货油舱用耐蚀钢的材料体系、生产技术这些方面完全是空白,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大家都说,我们的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回想起当年的艰难处境,严玲记忆犹新。
面对困难,海工钢科研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勇挑重担,埋首攻关。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首次揭示了低碳钢在货油舱环境下的腐蚀机理,探索出全新的耐蚀成分体系和制造工艺。
最终,团队历经实验室近20炉的冶炼,10余轮次1900多吨的工业化试验和上千件试制样品,终于成功开发出系列国产油船用耐腐蚀钢板,造船工艺性和各项性能指标显著优于国际同类产品。2014年9月,全部采用鞍钢油船货油舱用耐腐蚀钢板建造的国内首条示范应用油船“大庆435号”顺利交付使用。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持自立自强,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地方创新突破,才能把海洋事业的发展权、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路走来,海工钢科研团队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成员李文斌对这句话的理解愈加深刻。
2013年,我国最大的海工企业计划建造全球第一座,也是最先进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按照设计寿命25年,满足在全球95%的海域都能工作,并且能够承受12级风浪等严苛标准,准备在平台最关键的支撑部位选用F级超高强钢,可这种钢当时国内没有钢企能够生产。
“那时候,建造企业面临着国外的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供货时间也无法保证。如果延误工期,经济损失可能高达每天数十万美元。”李文斌回忆,心急如焚的建造企业将目光锁定在了鞍钢身上,经过仔细研讨产品特性、辨识技术条件,双方签订了供货协议,鞍钢在3个月内交付钢板。
面对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国产化的迫切需求,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海工钢科研团队还是毅然扛起了研发重任,迅速投入科研攻关中,开始了从实验室、生产一线到检验室“三点一线”的忙碌。面对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团队成员没有想过放弃,内心的激情让他们忘记了隆冬时节的寒冷。
最终,经过团队数百次排查冶金流程中的技术参数,破解性能波动的原因,配以工艺的优化,钢板的性能终于达到优异,产品成功研发出来。鞍钢由此成为亚洲最早具备零下60摄氏度环境应用的海工钢供货资质钢铁企业,为具有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最高水平的“蓝鲸一号”顺利建成贡献了力量。
从“高锰钢”“止裂钢”到“大型船用耐蚀钢”“低温钢”再到“‘蓝鲸一号’钻井平台用超高强钢”……鞍钢集团海工钢科研团队用当代中国科研人的底气、志气和骨气,实现了我国关键制备技术到材料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创新,研制出的关键材料满足了各种超大型船舶、海洋工程、海底管线等高端海洋装备材料的自主化、国产化需求,为国家海工钢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不断作出重大贡献。
责编:闫 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