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风铃
佟丽霞
是的,我喜欢看麻雀,喜欢听它们絮絮叨叨的叫声,喜欢看它们在蓬间瞬间隐没,又刹那飞起,喜欢看它们从来都像久别重逢的样子。它们三角锥一样的短喙,在枯枝和杂草间,飒飒地捡拾着,片刻不闲,偶尔它们还要左右甩甩头,把短喙在枯枝上磨一磨,再歪着头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
一
麻雀,在太阳升起来之前醒来,在太阳落山后睡去。它们清脆的声响,塞满了天光的明与暗之间,也塞满了我的晨与昏。它们起得太早了,像总是天不亮就下地干活的农人。麻雀们在早晨的叫声是沾着水的,就像农人的衣襟裤脚总是被露水打湿。
在甲骨文里,鸟,是一个鲜明的通体象形字,从喙、眼、羽到爪,整个字像极了鸟侧面站立的样子。你可以想象,那个造字的人,蹲坐在地上,偷望着它,屏住呼吸,在龟贝上一画一画刻下它的样子并心满意足。如果你细听,就会发现麻雀在清早的叫声,不是喳喳,而是鸟鸟鸟的,呈现着圆润和娇憨。那是被夜里的露水滋养的声音,带着鲜翠欲滴的质感。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古人是不是听到麻雀在清早的叫声,才把长尾飞禽统称为鸟。鸟鸟鸟,真是一个奇妙而完美的字,又象形,又象声。
到了傍晚,麻雀的叫声就不同了,急促、尖锐,连在树上的蹦跳都像踩在发烫的铁条上,昭示着内心的不安。它们像虚度光阴又不甘的人,日月轮替,总会让它们在黑夜来临之前满怀未知的惶恐。如果此时你从林中经过,也会急着赶回家去,时光稍纵即逝,你我总是后知后觉。
二
雨天,麻雀也出来。有的人喜欢在微雨中散步,有的麻雀也是。它在草间蹦跳,不时钻到叶子下面,躲雨,或不停地在地上啄着嫩草籽,或什么都没啄到,只是在重复中感到充实、妥当和惬意。这是生活的惯性,惯性总是在暗处掌控着一切。
我停下来,那只麻雀也停下来。我再靠近点,它便起飞,不近不远地,顾盼着,再次落下。它圆而短的翅膀,因空气的湿度而显得沉重。我俩之间的距离,由麻雀控制着,那距离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礼貌或敌意。我瞅着它,它也瞅着我。我目光里的探究或许让它不安,它又一下子跳进草丛深处,瞬间,我便彻底失去了它的踪迹。我在细密的草丛里分辨着,感觉自己也长出了根须,和地上的植物连在了一起。人不能总盯着一处,时间一长,我甚至忘了站在那里的目的。
我假意要走了,那麻雀又从草里蹦出来,重新站到没有野草遮蔽的褐色大地上,麻雀的羽毛和大地融为一色了。似乎为了让我看清它的存在,它又向上蹿了几下,并甩了一下深褐色的小脑壳,饱满的白胸脯随之向上,好像在说:“我在这儿呢!”大地给了它仗势,给了它依托,给了它另一种更广大的遮掩。
脚踩大地,让再小的事物也变得强大。
三
初秋,天开始燥了。太阳的光线,一根一根的,清晰可数,甚至像金属琴弦一样,能在正午发出铮铮的声响。
滴着翠的绿,一点点被阳光抽走了水分。草籽似乎最先熟了,沿着草茎慢慢地泛上来。草茎上支棱着一个个鼓囊囊的小细棒棒,里面盛满麻雀喜欢的食物——草籽。每一株草和相邻的一株都有着巨大的相似性,它们把这种相似性,在草甸、河边、林间传递着。这种相似性,人是分辨不出来的,正如草也无法看出人的差异。
麻雀们像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中学生,它们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聚餐会,一群又一群麻雀不停地去啄草茎上的草籽,边啄边叫,它们从不遵循中国人“食不语”的古训,在它们单音节多频次的叫声里,更多的同伴相聚于此。草籽给了它们欢乐,更给了它们气力。它们枯瘦有力的爪紧握着草茎,并用内在的力,轻易让自身的重量和草茎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但再多成熟的草,也无法把麻雀们从同伴身边吸引过去。它们才不会分散觅食,食物只有在一起大声鸣叫中吃才更香。它们有的在左,有的在右,有的在前,有的稍后。有时,一根枯而细的草茎上竟然能同时落着五六只麻雀。
我吃惊地看到,借助纤弱的草,利用野草固有的结构,麻雀们完成了一次井然有序的集体合照。
四
多巧,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遇到麻雀们在林子里开会。
地上满是薄冰的林子里,充满了热气腾腾麻雀的鸣叫,比平日的声响大多了。此时,枯枝上的叶子大多已脱落,麻雀们的叫声相撞在一起,比夏日纠缠在一处的奶浆草更密集,一点缝隙都没有。我从林子的这端走向那端,头上如同顶了一片喧哗不息的乱云。
像走夜路给自己壮胆,我突然吆喝了一声。瞬间,林子里所有的麻雀都闭上了嘴。在枯枝之间,有上千上万双圆溜溜的小眼睛一起盯向了我,麻雀们歪着小脑袋,圆圆的眼睛密密地连缀在一起,它们的眼神是不安的、疑惑的、戒备的、探究的。我清晰地感觉到目光也是有重量的。这重量从枝条间层层叠叠地压向我。我感到羞愧,我感到不知所措,我像一个霸道任性的孩子,用心目中的强权干扰了它们秩序井然的生活,闯进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还好,几秒钟过后,也就是几秒,它们的眼神里面又开始有了无畏。麻雀们已看透了我这个闯入它们领地的人,是多么无礼,多么不值得多看。不知是哪一只起个头,或者是它们在悄无声息中达成了共识,又是密不透风的鸣叫声,它们继续着自己的合唱或交谈,它们有更重要的与生命与未来相关的事儿要商量。
我放轻脚步,退出了它们的礼堂。
五
雪停的时候,是最好的看麻雀的时刻,此时,大地再也无法隐蔽麻雀的行踪。白色的雪,漫无际涯,像把相纸放到显影剂里,棕褐色的麻雀在雪地上清晰地浮现出来,它们的羽毛更厚了,在朔风和寒冷面前显得自信又体面。它们蹦跳着,不停歇,也不久留。这像极了在大冷的天里,被冻得不停地跺着脚的孩子。
北方的冬天是寂寞的,却因为麻雀,这些活泼泼的小生灵,而变得眉目生动起来。叶子已脱落,麻雀们在变得宽敞的枝杈间歇息、交谈、卖呆儿,枯枝是它们日常散步和相聚的巷陌。麻雀也喜欢在寒风里荡着,纤细坚韧的树枝,是它们的秋千。它们的爪子轻轻往枝上一按,就从这里荡到那里,它们的欢乐也在枝条上跳跃着。麻雀们很喜欢黏在一处,一起飞,一起落。有时,它们还隐匿在枯败的蓬草间,只有在它们“突”的一声惊起的时候,你才知道你恰好经过了一个庞大的、不可藐视的存在。或许,麻雀在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人类,总有未知的事物值得敬畏。
终其一生,麻雀都无法过上富足从容、家有余粮的安生日子,但它们从不委顿,从不忘记交谈、歌唱。你极少能看到一只麻雀,它们大多追逐在一起,成为“大多数”给了它们安全感。只要有一只麻雀唱起来,它们就一起没心没肺地高唱着。绿草把它们藏起来,土地和旧年的枯草,也会友好地隐藏它们的身影和足迹。但喳喳的叫声出卖了它们的行踪,也证实了一个被隐藏了许久的秘密——麻雀是大地的风铃。它们和风一起,为大地吟唱。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