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了
林 晔
寒假来了,一场多姿多彩的假期盛筵模式即将开启。那么,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古代学生是怎样过寒假的呢?
我国的学生放假制度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期,自创立了官方正规的太学开始,就有了学生的休假制度,那时“田假”和”“授衣假”,就相当于当今的暑假和寒假。到隋唐时代,确立国子学即太学,又称国子监,就有了假期制度。国子监是隋朝中央政府建立起来的最高学府,明朝时把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三种假期:第一种是“旬假”,十天为一旬,只放假一天休息,不允许外地的学生回家;第二种是“田假”,每年5月份开始放假,时间一个月左右,出身农家的子弟可以回家帮忙干农活;第三种是“授衣假”,每年9月份以后,天气渐渐变冷,让学生回家取衣服的假,时间也是一个月左右。唐朝对假期有严格的制度:凡逾期不返校者将被开除,但是路途太遥远的也可以延长适当的假期予以照顾。《新唐书·选举制上》中有明确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既然有这些假期,那么学生都在假期干什么呢?古人讲究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也进行万里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先渡过长江到长沙,流连考察;然后去江西,登庐山,考察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又抵达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探寻汉高祖发迹前的轶事;又来到鲁国旧地,参观了孔子的故居,在山东学习先秦的礼仪;又先后来到孟尝君和春申君、信陵君的故地,最后返回长安。这次游学为他以后写成《史记》打下了坚实的田野考察基础。
在假期里古人还喜欢访友。韦应物在《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一诗中写道:“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诗人说,这天正休假,适逢重阳,我驱马驰向前,去拜访你,却没有遇到。唐代诗人大多广交天下,他们最喜拜访老友或一些高人。诗人在假日拜访,恰巧友人不在,诗人扑空,一个“又”字增添了其访友不得的失望与惆怅之情。
古代学生的寒假生活远远没有当代学生丰富多彩。现在很多学生在假期除了安排好学习,参加家庭劳动之外,还会积极去社区参加社会活动,甚至去报名做志愿者,利用假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实现自我价值。文博旅行也是假期学生们的重要选项。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阅读、行走、观赏、实践,学生们都能在这个假期获得内心的充盈感,以期能量满满地迎接新的学期。
说到阅读,想起汪曾祺的散文是有趣的、好看的,有强烈的代入感。他在《冬天》里这样写他的寒假:“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这样的文字尤其适合在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又可以偶有起得晚晚的寒假里读上一读。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