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光伏+治沙” 破解土地荒漠化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黄 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持之以恒推进彰武治沙,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信心和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王秀英告诉记者,现在彰武县创新探索实施“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良和“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开启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升级版”。
土壤沙化治理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彰武县实现了绿进沙退。“目前,彰武县土地沙化面积已减少至199.66万亩,‘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2.9%增加到31.47%,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东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王秀英以数据说成效。
“目前辽西北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仍不容忽视。”王秀英说,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彰武县通过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以光锁沙”治理模式,在光伏板下及板间种植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经过实践,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
王秀英建议,创新“光伏+农业”模式,在保障不改变耕地性质、不改变耕地用途的前提下,将彰武县沙化相对严重、集中的15.8万亩沙化耕地划定为辽西北“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用地,真正实现“锁了沙,救了地,多产粮”。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