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低碳 建设美丽辽宁——攻坚之年这样干⑦
本报记者 陈博雅 赵婷婷 胡海林
3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八大攻坚’ 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相关负责同志立足部门职责,重点介绍我省坚持绿色低碳,在建设美丽辽宁上攻坚突破,特别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生态修复保卫战、坚决打好低碳转型持久战的重要部署、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推进污染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也是建设美丽辽宁的重要任务。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要达到88.3%,细颗粒物浓度要达到34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要降至0.7%以下。今年我省将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PM2.5控制为主线,科学精准开展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着力推进燃煤散烧清洁化替代,压紧压实秸秆露天焚烧四级网格监管责任。加快推动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累计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项目850个以上。
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让碧水清流更好地惠泽人民群众。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不断深化辽河流域、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基本完成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入河排污口、黄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全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风险排查,加快大伙房饮用水水源入库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出台河流断面水质补偿办法,将总氮指标纳入补偿范围,推动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提升。2024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要达到78.7%,劣五类水体持续清零,县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三类。
土壤环境事关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等方方面面。在深入开展净土保卫战方面,我省将深入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制定《耕地污染源管控清单》和控源、断源工作计划。持续开展21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开展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推进26个城镇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完成13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新增完成环境整治行政村460个;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3%。建立“无废城市”重点项目清单,高水平推动沈阳、大连、盘锦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动营口、阜新等10个市、县(区)省级“无废城市”建设。
我省还将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组织开展辽宁省2024年重点区域“清废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固体废物违规堆放、贮存、倾倒和填埋等问题。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有效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严肃查处。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辽宁实践,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我省将锚定2027年和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结合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辽宁建设的目标和举措。组织开展我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专题研究,并提出美丽辽宁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而行向“新”而生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而行、向“新”而生,清洁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高,消纳支撑能力稳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7261万千瓦,较2020年增长25.7%。其中,清洁能源装机3523万千瓦,比重由2020年的37.7%提高到48.5%。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由2020年的32.1%提高到47%。
今年,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统筹推进能源保安全、强供应、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
坚持安全为先,着力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支持符合条件的煤矿核增产能,推进煤矿绿色开采和洗选加工。做好辽河油田渤海湾盆地油气稳产工程建设,力争省内原油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进一步提升石油和成品油储备水平,增强天然气调峰和应急能力,推进应急煤炭储备基地建设。
坚持清洁高效,着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陆上风电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海上风能资源。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利用矿区等废弃土地发展光伏发电。加快推进徐大堡核电4台机组建设,积极开展庄河核电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沈大氢能高速走廊”。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华润沈阳热电异地升级和普兰店热电等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煤电“三改联动”。加快清原二期、兴城、朝阳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续建营口虎官扩建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开工徐大堡核电送出等6项工程。
坚持绿色低碳,着力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针对传统用能消费结构偏煤、偏重、偏公路的实际,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重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以及乡村、园区用能多元化,培育发展低碳零碳产业园区。
坚持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发挥重点实验室、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力争在核电装备、燃气轮机、电解水制氢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能源行业治理效能。持续优化能源营商环境,深化能源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稳妥有序推进现货交易试点。
管治并举加快建设幸福河湖
今年,我省水利部门将通过持续强化水资源管理、河湖长制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为美丽辽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水资源管理上,将始终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论证审查和取水许可审批,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提升用水统计调查能力水平;开展取用水问题排查整治,进一步规范取用水管理秩序。实行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推进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响应机制,严格生态流量泄放管控,持续促进河湖生态环境改善,并继续实施寇河母亲河复苏行动;建立地下水水位变化预警机制,推动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要求落地落实。同时继续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完善支持节水产业发展政策。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强化河湖长制监督检查、考评激励制度,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及相关部门责任;充分发挥“河长+”等联防联控联治协作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保护,加快实施幸福河湖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此,我省将重点推动县级以上总河长以签发总河长令、召开总河长会议、开展巡河调研等形式部署落实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推动省、市、县、乡、村1.9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指导和督促提升巡河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具体问题。健全政府、河长、河长办和河长制成员单位“四位一体”考评机制,对履职不到位、地区工作不力等情况进行通报,倒逼河湖长和有关部门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整合各类资源,吸引社会力量,统筹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确保实现今年创建省级幸福河湖80条(段)的工作目标,至明年创建幸福河湖150条(段)。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计划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20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7.93%。要全面划定我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依法划定和公告禁止开垦陡坡地的范围,强化预防保护。继续加大对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侵蚀沟治理项目实施进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批复、监督检查和验收全过程闭环管理,推进各市加密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
添绿缚沙厚植辽宁生态底色
建设美丽辽宁,就要持续打好生态修复保卫战。今年,我省将以推进高标准建设科学绿化示范省为目标,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的理念要求,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建设。全年计划完成造林面积110万亩,村庄绿化植树300万株;计划完成“绿满辽宁”工程建设265.9万亩,其中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项目建设任务204万亩,绿化扩面提质项目建设任务61.9万亩。
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是辽宁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任务。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拉开了全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序幕,在沙化荒漠化地区完成综合治理404.7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之年取得“开门红”。今年,全省计划实施综合治理384.2万亩,启动实施辽宁省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工程建设。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示范工程东起昌图县三江口镇,西至凌源市小城子镇,长1044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区域面积1793万亩。工程区内沙化、荒漠化土地占全省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积的近一半。今起三年示范工程建设期,规划了23个示范项目57处示范点,安排林草建设任务120万亩、耕地治理116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47万亩。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以保护修复为重点,稳步推进草原湿地生态治理。一是计划完成草原生态修复20万亩,在科学评估草原健康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对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草原实施不同方式的植被恢复。二是加强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计划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80万亩。三是组织实施辽宁双台河口国际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项目,不断完善我省湿地分级保护体系。
责编:盛 楠
审核:刘 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