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的喜剧基因与百年电影梦
沈阳人拍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剧照。
喜剧电影《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剧照。
喜剧电影《耳朵大有福》剧照。
喜剧电影《爹妈满院》剧照。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日前,首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圆满落幕,众多业内人士和观众将沈阳誉为“喜剧之城”,沈阳与电影、沈阳与喜剧电影那些最初的缘起与故事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热度仍然在持续:新中国电影史中诸多“第一”为何在沈阳绽放?第一部有喜剧元素的戏曲影片《定军山》如何出自沈阳人之手?辽宁人的喜剧天赋来自哪里……针对这些话题及背后的故事,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解读。
1
沈阳人拍出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颇有喜剧元素
上周,为期5天的首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圆满落幕。为喜剧类型电影打造电影周,这在中国是首次。热情好客、自带喜感的沈阳人民笑迎八方来客,与电影人一道细致回顾新中国喜剧电影的辉煌历程,展望喜剧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中国的喜剧电影与沈阳有着不解之缘。
1905年,沈阳人任庆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其拍摄时间比西方国家发明电影的时间仅晚10年,使这部电影在世界和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部喜剧电影通常结构巧妙、手法夸张、情节轻松有趣、语言幽默诙谐,而且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不仅表现在剧情上,也包括演员的表演上。《定军山》拍摄简单,但是70多岁的“老将军”连续多个动作比舞台表演夸张、轻松得多,片中喜剧元素突出。
辽宁省新闻出版影视作品内容审读审看中心专家、沈阳文化学者钟晓光告诉记者,1892年,生于沈阳法库、名叫任庆泰的人在北京开了一间照相馆,取名丰泰照相馆。这可是北京城里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照相馆,宾客纷至沓来,不仅有盛宣怀等富商大贾,也有谭鑫培等名角,照相馆生意兴隆。当时,西班牙人雷玛斯来北京放映电影,生意也好得不得了。任庆泰天天跑到福寿堂去看电影,越看越有兴趣,这时他突然产生了自己拍电影的想法。于是,他花了不少钱购买了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
设备有了,拍什么内容呢?任庆泰想的是,一定要拍咱自己的人和事儿。经过研究后,他决定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京剧,拍当红老生的武打戏。
那由谁来主演呢?当时北京戏剧舞台上群英璀璨,最走红的老生有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裘桂仙等人,经过一番考虑,任庆泰选中了谭鑫培。
这样,1905年,已经开门营业了13年的丰泰照相馆开始尝试拍电影。任庆泰以导演的身份在丰泰照相馆里布置场景,他的徒弟刘仲伦担任摄影,谭鑫培则根据要求,演出《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三个场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终于在3天的时间里完成了3卷胶片的拍摄。然后,他们把电影拿到前门大观楼公开放映。听说是中国人拍的谭老板的武打戏,人们纷纷赶来,一下子万人空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定军山》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京剧《定军山》讲述的是《三国演义》中老将黄忠奋勇夺取定军山的故事。谭鑫培演老将黄忠,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
上世纪50年代末,有人采访过丰泰照相馆学徒刘仲明,拍摄电影时,他在场。他回忆:“……只见他(谭鑫培)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尺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
2
新中国第一部喜剧电影“男一号”是沈阳人
电影传入沈阳,是在1904年。
据钟晓光介绍,1904年夏秋之际,沈阳第一次放映电影,地点在小北门天后宫(现沈阳市第26中学)前路东,聚丰粮栈院内搭设席棚,因为只有两部影片放映,只放映一个月。
当时沈阳人对于电影的称谓千奇百怪:影戏、电光活动影戏、电光影戏、活动影戏、电影相片、电影片等,归结起来“电光影戏”使用的频率最多。钟晓光解释,早期电影进入沈阳时,多采取巡回流动放映,挂银幕、设投影,加之人物、山川很像当时流行的皮影戏。于是,民间为其取名“电光影戏”。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受到观众好评,主演浦克是沈阳人。浦克在片中饰演新上任的张局长。剧中的牛科长是一个十足的官僚主义者,平时工作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当张局长上任时,牛科长把吹牛拍马、讨好上级演绎得淋漓尽致。最后,牛科长受到了惩罚。浦克饰演的张局长,不夸张不做作,恰到好处。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电影史诸多“第一”在沈阳绽放。1948年沈阳解放后,“沈阳元素”开始不断出现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中,国产优秀影片开始在沈阳集中上映,并呈现若干“第一”。如1949年1月22日,新中国第一部喜剧动画电影《瓮中捉鳖》在沈阳首映。1949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在沈阳隆重首映,引起极大轰动。1949年初开始,沈阳各家电影院陆续放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等。这些影片的上映,无疑给当时的沈阳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曙光。
1959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在沈阳举行。沈阳28家电影院、67个俱乐部、13个电影放映队集中上映了《林则徐》《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24部“献礼”影片,其中不乏喜剧片。
1965年2月17日至3月3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雷锋》在沈阳隆重首映。全市20家电影院集中上映15天,放映1497场,观众128.8万人次,平均上座率74.3%,占全市人口的85%。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喜剧动画电影《瓮中捉鳖》。”钟晓光说,1949年1月22日,在沈阳宏大电影院(今沈阳市文化宮剧场)首映了中国第一部喜剧动画片,名字叫《瓮中捉鳖》,影片描写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但在人民力量的打击下以失败告终,成了瓮中之鳖。影片巧妙地运用夸张手法,辛辣地嘲讽了反动派与人民作对必将失败的下场。
动画片《瓮中捉鳖》设计新颖、动作性强、节奏明快,既生动又诙谐的画面充满喜剧感,深深地吸引了沈阳观众。
3
得天独厚的沃土和欢乐基因使沈阳成为喜剧电影“排头兵”
有人评价,东北人的基因里就充满了喜剧,这种天生的欢乐植在骨子里。研究发现,清朝时期,大量移民涌入东北,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为喜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沈阳人的喜剧基因与电影已有百年“瓜葛”。沈阳人天生的豪气、直爽、幽默和善于“融会贯通”“喜形于色”的性格,深深融入文化血脉之中,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往往都是“现于喜、避其悲”。奉天落子、二人转、沈阳相声、东北大鼓、评书、大秧歌等,还有当年沈阳北市场的“众生相”,如评书、变戏法、拉洋片、说大鼓等,都为沈阳喜剧和喜剧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后来喜剧创作用之不尽的“沈阳素材”。
钟晓光认为,沈阳是“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的家乡,也是新中国喜剧电影事业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沈阳涌现出了一大批喜剧作品和人才。这些有利因素使沈阳形成包括喜剧电影在内的喜剧文化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
说到沈阳与喜剧电影的渊源,沈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穆凯说:“沈阳的地方戏曲成为喜剧艺术的‘催化剂’。20世纪40年代,在沈阳第一商场‘兴游园’拍摄了一部影片《艺苑情侣》,其中有很多珍贵的沈阳喜剧元素片段。”
电影《艺苑情侣》里沈阳的喜剧元素表现得很明显:有一个片断表现的是男女主角在沈阳逛第一商场兴游园。当时兴游园是一个类似于“杂八地”的地方。镜头展现的是一些曲艺杂耍儿撂地的小摊子,其中有白银耳、李永春在说相声,霍树棠在唱东北大鼓,韩静文在表演戏法儿。兴游园里游人很多,跟随男女主角一起看着这些喜剧色彩浓重的表演。
沈阳一直是喜剧电影的“排头兵”。“因为沈阳有喜剧人才、喜剧作品,还有许多喜剧元素。”穆凯说,197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电影《笑》,拍摄地分别为北京、天津和沈阳,片中表现的是全国30位相声表演艺术家奉献的15段脍炙人口的相声。其中有沈阳曲艺团的杨振华、金炳昶表演的《计划生育好》以及王志涛、陈连仲表演的《特殊生活》,作品大获好评,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由沈阳曲艺团王志涛、陈连仲、大良等主演,1980年拍摄的喜剧电影《祸不单行》,也令观众捧腹大笑。
近些年,沈阳产生了一大批喜剧艺术家,如范伟、巩汉林、潘长江、黄小娟等。拍摄和沈阳人参演的喜剧电影有《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欢天喜地对亲家》《耳朵大有福》《毛驴县令》《捉妖记》《热辣滚烫》《末路狂花钱》等,令观众笑不拢嘴。
全国知名编剧、制片人李海兵是沈阳人。从2009年开始,他先后编剧的有喜剧元素的影视剧、小品近百个,如电影《让我过过瘾》《猛烈》《男神时代》《练胆儿》;电视剧《槑头槑脑》《不是钱的事》《爹妈满院》等。他说:“沈阳人讲的东北话具有喜剧的重要特色、幽默元素和夸张的表达,使得喜剧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亲和力,为喜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沈阳的喜剧定义应该是很广泛的,既体现在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也呈现于民间的地域文化里。如果将不同艺术形式的喜剧元素比作来自不同源头的河流,那么最后在咱沈阳这儿汇成了一条泱泱大河。”穆凯解释说,历史上,沈阳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人口结构丰富多元。原住民由多民族组成,明朝之后又有一些流民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来到沈阳。相比于那些固守家园的农民,选择迁徙的人不论是被动流放还是主动出走,他们骨子里都有一些拓荒意识,性格中自带“不安分”的活跃因素,很少刻意在言谈上约束自我。这些历史、地缘的因素,久而久之造就了东北人天性使然的快乐个性。
链接
一部《火烧红莲寺》 救活了一家电影院
1927年,一个叫韦耀先的商人在沈阳原第一商场(亚洲电影院对面原省百货公司仓库)院内建成了电影院,取名真光电影院。1930年,杨进之等人将电影院承租下来,更名为“明星电影院”。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电影院极其简陋,全部是木板结构,有座席700多个。开业之初,由于明星电影院设施差,来这里看电影的人并不多,影院濒临倒闭。
就在大家伙一筹莫展的时候,武侠影片《火烧红莲寺》公开放映。《火烧红莲寺》一上映就成为沈阳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主题,市民们争先恐后涌入影院,观看这部武侠片。不仅如此,这部影片还带动了当时沈城电影市场空前繁荣。各家影院纷纷行动起来,抢拷贝、增加场次、扩大观映人数。
这部电影如一剂灵药,让明星电影院回春转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沈阳市电影票房较高的电影院之一。
在辽沈地区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在辽沈地区拍摄的最早影片是一部纪录片。
虽然辽沈地区的电影放映历史已有百年,而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沈阳人在北京拍摄,但辽沈地区影片的生产(摄制)却始终处于萌芽的状态。1958年,安波自编自导组织拍摄了《辽河在奔腾》,这是在辽沈地区拍摄最早的影片之一。影片拍成后交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面向全国发行,被列为1958年度国家重点影片。
这部纪录影片拍成后,国家开始正式组建辽宁电影制片厂。1958年8月,辽宁电影制片厂在沈阳市和平区同泽街一段7-3号成立,标志着电影制片业正式在沈阳地区出现。
责编:徐硕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