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何以成为当今“网红”
这段时间,苏轼再一次成为“网红”。由国家相关部门及省市联合推出的“读苏轼,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不久前启动,湖北、四川、河南、重庆、陕西、江苏、山东、广东、安徽、海南等苏轼重要游踪地的省份纷纷加入宣传推广活动中。多省市同举一人、联动推介、联手打造“苏东坡IP”,这在国内文旅界并不多见。
苏轼的名字一直留存于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广受华人的喜爱与推崇。他的才华横溢、他的旷达洒脱慰藉了无数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心灵。正如年届九旬的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先生所言:“他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歆羡他刚直不屈的风节和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厄运的超旷。中国文人的内心里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早在宋代,苏轼就是当时的“网红”,千余年来,他一直受到世人偏爱。近年来,在日益发达的国内社交媒体上,苏轼更是频频登上热搜,成为文博展览、影视剧以及图书中的主角。这一方面源于他的才华盖世、文采四溢、高世之德;另一方面则是千百年来人们持续在对他的热捧与挖掘中形成的文化叠加,让这个原本丰富的历史人物在文化内涵上愈加丰满与生动。这一次的“读苏轼,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就是对苏轼的又一次深度挖掘与热捧。
这样一次声势浩大的文旅活动对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文化名人”发掘工作有所启迪。
首先,这样一场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人名”宣传上,而是通过与苏轼生活行动轨迹的链接,让“苏轼”的人名更具象化与生动化。试想,在湖北黄州古城西北的东坡赤壁,诵读苏轼写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名篇;再比如,在惠州,感受苏轼曾经盛赞的惠州风土人情,体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交织下去解读与理解一个历史人物,观其居,察其言,触其物,无疑会给公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往往停留在“知道”阶段。文化名人之所以有名,决不仅仅因为他的名字,更因为附着在文化名人身上超脱的精神境界、超凡的品格。这些都是公众对文化名人“心向往之”不断追随的重要原因。在让公众知晓本地域文化名人后,如何将他曾经生活的历史场景与他的生命履历完美重叠,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在穿越时光中与名人故地重逢,增进公众对文化名人的理解并带动相关文旅行业发展,这是环环相扣的一项操作,这次“读苏轼,游神州”活动给出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
其次,对文化名人的挖掘与传播,不必囿于一地一域,完全可以多地携手,同时推进。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曾出现过“多地共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现象。文化名人一生中大多居无定所,与其费尽心力争论文化名人身居何处、归谁所属,莫不如携手共同做足做好名人文章。这一次活动同样给予了我们这方面的启发。
当然,上述诸多启迪的前提是建立在对本地文化名人深入挖掘与诠释的基础上。如果对本地历史上的名人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闻,这些启迪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不具操作性了。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