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村里人 干好农家事——记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锦州市义县大榆树堡镇沟口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云波
本报记者 白 昊
近一段时间,锦州市义县大榆树堡镇沟口子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云波每天察看村里的河流、房屋后,总要第一时间赶往新建的榨油厂,因为厂房刚建好,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只有到现场他才安心。
去年,在李云波的带领下,沟口子村的榨油厂项目顺利落地,不仅村民实现增收,更助推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2021年秋,在东北财经大学工作的李云波来到沟口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放下行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半年时间,李云波坐遍了全村400多户的炕头,把自己变成了“没户口”的村里人。
通过走访,李云波了解到沟口子村有6000亩耕地,绝大部分种的是花生,长期以来,销售花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种下花生愁销路,丰收了又担心卖不上价”,成了全村人共同的心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云波带动党员干部实地走访收购商、食品加工厂,帮助村民把花生卖上了好价钱。
解决销路只是第一步,“要想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必须发展产业”,为此,李云波带领全村党员前往省内多地考察,最终决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花生深加工产业,在村里建一个榨油厂。
为实现“强支部、带队伍”目标,李云波定期组织举行升旗仪式,听老党员讲村史……在他的带动下,沟口子村党员活动有声有色。“不是党员,能参加活动不?”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要求参加党日活动,村里的党员队伍逐年扩大,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驻村以来,“当好村里人、办好‘家’里事”是李云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发现村里有慢性病的老人多,他联系锦州市中心医院的医生到村里义诊;听说有村民因为夜晚路黑摔了跤,他就给村里的50盏路灯更换上太阳能蓄电池;看见村民的夜生活单调,他便修起文化广场,架设大屏幕,播放红色电影;得知村里孩子打篮球还要去隔壁村,不到一周时间两个篮球架就立了起来……沟口子村的点滴变化,赢得村民的交口称赞。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