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 健 国潇丹
核心提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是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结合实际持续完善制度体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协同推进,确保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
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普惠性民生建设旨在覆盖全体人民,满足人们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做好普惠性民生建设有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建共享,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现均衡发展。普惠性民生建设是社会公平性在民生领域的直接体现,全体社会成员应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平等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是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路径。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要特别关注城镇低保人群、农民工及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政策措施,扩大覆盖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教育资源应进一步得到整合与共享,通过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打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加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保障城乡学生平等地受益于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增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高端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有针对性地扶持县级医院引进高端医疗技术设备,扎实推进医保参保扩面工作,提高医保覆盖率。三是提高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鼓励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等新型培训模式,确保培训与需求紧密对接。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完善专门就业服务保障措施,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四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康复护理等服务逐步完善,不断提升农村敬老院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性民生建设,满足民生基本需求
基础性民生建设是群众生存与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应建立在民众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每个成员都有权利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应平等地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正不断提升,但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仍然是重要内容。要通过不断加强基础性民生建设来适应民生需求的动态变化,确保民生建设始终朝着有利于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综合施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公民能享受到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绿色、宜居、人文等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满足民生基本需求。一是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化,缩小城乡间服务差距,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打造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提升交通运输效率。通过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创建图书馆、城市书房、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投入,增加公园和绿地面积,使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三是构建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企业年金等,为群众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保障选择。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与安全性等措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运行。
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困难群体利益
兜底性民生建设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和最后一公里,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全面、精准、可持续的民生安全网,以确保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首要是确保全面性,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确保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其次是确保精准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困难群体的具体需求,采取差异化措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精准投放到最需要之处。最后是确保可持续性。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兜底保障的标准和范围应相应提升,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增强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支持等手段,帮助其实现收入可持续提高。
要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优化政策完善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一是要深化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社会保障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健运行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制定差异化政策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同时确保公平公正发放低保金,保证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二是提升服务效能与覆盖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民生保障网络,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促进资源分配更加精准高效,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最大化地惠及民生。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三是推动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通过政策支持和宣传教育等引导更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社会保障事业,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和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热情,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荣誉表彰等多种方式,对积极参与社会保障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正向激励,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社会保障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与精准化。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民生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为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方案。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50)阶段性成果】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心系家国
- 【清澈的爱】习言道|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 学习新语·非遗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
- 辽宁:奇峰异景 其乐融融
- 数据看出游·国庆假期 辽宁累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8.3%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 习言道|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 镜观·回响丨为促进同东盟合作注入新动力
- 时政现场说丨中国探月20年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 第一视点丨牢记总书记嘱托 义乌李祖村的共富创意
- 联播+|办好这门“关键课程” 总书记要求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