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涛声是时代前进的回响”
《长江之歌》为何四十年常唱常新——
“那涛声是时代前进的回响”
一九八三年,专题片《话说长江》向全国征集片头曲歌词。第二年,沈阳军区的词作者胡宏伟创作的《长江之歌》歌词被十位专家组成的评委全票选中。图为《长江之歌》手稿。
今年4月,胡宏伟再次来到武汉,重游让他充满激情的长江,留影纪念。
本报记者 郭 平
提示
四十一年前,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热播,片头曲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其中包括原沈阳军区年轻创作员胡宏伟。面对征集歌词启事,胡宏伟创作了《长江之歌》。这首歌道出了人们对“母亲之河”长江的真挚感情,成为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上周,胡宏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忆《长江之歌》创作背后的故事。
应征歌词5000余首,这首歌全票胜出
“我来自山东青岛”“我来自上海”“我来自广东广州”“我来自辽宁沈阳”……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聚于长江之畔,唱响《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之歌》已唱响40年。上周,歌词作者、原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艺术指导胡宏伟向记者回忆《长江之歌》的创作过程。
1983年,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热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观众纷纷写信给中央电视台,要求把只有55秒的片头音乐谱上歌词,成为大家能够广泛传唱的歌曲。于是,剧组决定向全国观众征集歌词。
胡宏伟出生于沈阳市,他见到长江的那年28岁。那是1981年秋,他登上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放眼奔流东去的大江,心潮澎湃:那翻滚的雪浪银花,莫不是凝结着雪山的气概?那轰鸣而去的涛声,莫不是历史的足音?她气势浩荡地扑向太阳,不正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的英姿吗?情之所至,胡宏伟当时就有写歌的冲动,而且想好了开篇两句——“你从雪山走来”“你从历史走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书写长江,胡宏伟当时觉得献给祖国母亲河的歌词如果写不出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高度,是绝对拿不出手的,所以,为长江写歌一直在酝酿中。
《话说长江》播出时,胡宏伟正在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今赤峰市)体验生活,每周六晚上8点,他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对长江的认识不断加深。1983年12月25日,胡宏伟得知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征集《话说长江》主题歌词时,激动不已,立刻提起笔来,将两年前就刻印在脑海中的那些词句赋予笔端。
应该说,这种填词有相当大的难度,作者既要深刻领会片头曲的情感表达,又须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这种感情清晰、准确地勾画出来,与曲融为一体。胡宏伟几易其稿,仍不满意。
1984年元旦前夜,为了不搅扰妻子,胡宏伟躲进厨房,哼着再熟悉不过的片头曲,做最后一次修改。元旦清晨,他把写得一清二楚的歌词投进信筒,并在附信中写道:“我把这首词作为一份小小的贺年卡,献给《话说长江》剧组……”
胡宏伟回忆:“仅10天时间,中央电视台就收到了5000多首来稿。他们召集专家,层层遴选,从5000多首里选出500首,从500首里选出100首……再从50首里选出28首,这最后的28首交到由谷建芬等10名顶级专家组成的评委手中。10名专家一人一票,把票全部投给了《长江之歌》。我后来知道,好几个评委自己也有歌词参选,但仍然把票投给了我。”
1984年3月,31岁的胡宏伟接到参加《话说长江》音乐会的邀请。在直播现场,他旁边的一位词作者问:“你知道谁被选上了吗?”胡宏伟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晚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施鸿鄂、李谷一……一个个都演唱完了,该将《话说长江》主题歌词征集结果揭晓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在注视着主持人陈铎、虹云。他们走到台前神秘地说:“可以告诉大家,主题歌的词作者就在演播室里,就在你们之中。不过,到此时此刻为止,他自己还蒙在鼓里,不知道自己中选了呢!”
只见两位主持人向胡宏伟走来。“词作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人——胡宏伟同志!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主持人话音还未落,照相机、录音话筒、录像机都凑了过来。
胡宏伟一时间脸涨得通红,他腼腆地说了一句:“我是沈阳军区歌舞团的创作员。”虹云笑了,把话筒递到他的面前说:“胡宏伟同志,大家肯定都想知道,您此时此刻有些什么感想?”胡宏伟略顿一顿回答:“我没什么准备,突如其来呵。我现在的心情,打个比方吧,就像一条刚刚走出山谷的小溪,来到大江边。这里的大江不是指别的什么,就是在座的老前辈和年轻的同行,以及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我们一同观看晚会的千千万万的观众。”
传唱40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江之歌”
从1984年3月开始,由胡宏伟作词的《长江之歌》唱响大江南北。后来,《长江之歌》歌词被收入语文教材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记忆。
如今,胡宏伟已届古稀之年,仍然每日笔耕不辍,创作出喜闻乐见、催人奋进的作品达2500多件,获全国、全军各种创作奖200余次,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四次。中国歌剧舞剧院原院长乔羽经常参加各种音乐类的评奖活动,在评奖过程中,他总是能看到胡宏伟的名字,有一次他笑着对胡宏伟说:“你是获奖专业户!”
《长江之歌》有多火?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徐光荣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88年除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聚会,每个人都要演出一个小节目,献给这个在异域度过的晚会。于是,有人唱起山歌,有人跳起童年的舞蹈,有人朗诵思念祖国的诗篇……晚会进入高潮,有同学提议:“让我们大家共同唱一支歌吧?”唱什么歌呢?每个人稍一凝眉,却不约而同地报上同一个歌名——《长江之歌》。于是他们臂膀相挽,来个无伴奏合唱:“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长江之歌》是如何打动华夏儿女的呢?胡宏伟从歌词创作角度解释:“什么是长江最本质的形象?是水。春潮、惊涛、乳汁、巨浪……水与母亲的形象交织在一起,既是‘甘甜的乳汁’,又是‘健美的臂膀’,道出了长江的内在气质。”
《词刊》原主编、文艺评论家孙德培用“晓星”笔名发表《长江之歌》的评论文章,从三个层面解读了《长江之歌》在广大青年中广为传唱的原因。
首先,这首歌用诗情画意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把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祖国融为一体。歌词作者眼中的长江变成了一条有生命的河流,一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无穷活力的河流,歌唱了历史长河与它的青春活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二,歌唱沿岸各族儿女对长江的深情。“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样的比喻是朴素的,感情却是真挚的。
第三,歌唱了长江的过去和它的未来。“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针对这一句,孙德培评价:作者想象的翅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但每一句都没有离开江流的形象,这是一种哲理与诗情熔于一炉的写法,不同于光写外在美的作品,是用蘸着感情的笔写这条长河的古往今来,那涛声是时代前进的回响,讴歌奔腾前进中的祖国江河,人们可以感受到大江奔流的自然画面,似乎也可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
正如其言,《长江之歌》诞生40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几乎得到了各项国家级大奖:1993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7年入选“嫦娥一号”月球卫星播放歌曲,2020年入选《人民日报》发布的祝福祖国华诞的《7首歌,一起走过71年》……
(本版照片由胡宏伟提供)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