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航空产业 携手聚“新”成势
共话航空产业 携手聚“新”成势
——辽宁省航空产业发展大会嘉宾观点摘登
发展低空经济或将引发个性化交通革命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 林左鸣
发展低空经济,可能会成为继马车普及应用、汽车普及应用之后的第三次个性化交通革命,即普及垂直起降通用飞行器的个性化交通革命。
低空经济时代,场景不可或缺,场景完善,才能便于管理。要加强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立数字化低空立体交通管理体系,加快eVTOL飞行器、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传统通用飞机等产业发展。推动场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服务企业,场景的低空运营企业,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企业,相关配套装备企业,低空飞行培训、维修、综合服务类企业5类企业协同发展。
辽宁发展低空经济优势明显。如航空工业基础优势、发展现代交通的历史优势、地域场景优势等,希望辽宁能充分发掘潜力,制定创新性政策举措,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国产工业软件为低空经济添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郭旭
低空经济,作为航空产业的新蓝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要实现低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工业软件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创新动力。
从飞行器设计制造到运营维护,每个环节都需要先进的工业软件来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高效和节能。因此,我们必须将加快国内工业软件发展作为推动低空经济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等措施,构建产学研用全链条的自主可控CAE技术发展生态,不断提升国内工业软件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工业软件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推动两者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创低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抓住绿色机遇 拓展通航市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李润东
通航产业具备万亿级市场规模,发展潜力巨大。新能源飞机具有零碳排放的优点,是发展绿色通用的关键因素,将对世界航空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我国在新能源飞机型号研发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研制了全球首款适航取证的“锐翔”品牌新能源电动飞机。目前,“锐翔”系列新能源通用飞机已涵盖从无人到有人、从双座到四座、从陆地到水上、从电能到氢能全谱系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低空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新能源飞机将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运营。
同时,绿色通航产业还将与智慧城市、共享出行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将继续加强在绿色通航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为推动航空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辽宁要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副理事长 车进军
低空经济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新手段,为国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新支撑。据有关机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预计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低空空域扩大开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央空管委先后在四川、海南等地启动了以协同管理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取得了系列成效。深圳、苏州等城市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鼓励、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
做好低空经济工作,要高度重视,高位谋划推动;密切协同,强化协同保障;因地制宜,完善基础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切忌盲目上马,一哄而上。希望辽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全面谋划、加快布局,发展低空经济,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发展“有人+无人”的“新低空经济”
深圳联合飞机公司董事长 田刚印
低空经济作为新时代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不仅是服务创新的催化剂,更是模式创新的试验田,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我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联合飞机已成功打造了覆盖全场景需求的全系列工业无人机产品矩阵,它们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低空经济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全球首款6吨级倾转旋翼无人机001号原型机也将在珠海航展期间亮相,最大航程达4000公里,最大商载达两吨,可精准匹配各类场景下的载重需求,将为城市空中交通、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也将围绕“造”飞机、“搞”基建、“抓”应用三方面,发展有人机和无人机融合发展的“新低空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打破无人机在极端应用条件下的发展桎梏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谷丰
旋翼无人机已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成为推动行业进步、带动行业发展变革的利器。但在高原科考、极区探索、台风观测等极端环境的应用中,现有无人机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也正是无人机研究亟须突破的重要方向。
极端应用条件主要包含三方面:系统本体在包线边缘等极限条件下的安全;对外部极端环境的适应;对复杂任务的处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设计、控制、协同三个层面开展系统性研究。
在极限条件安全方面,主要开展新构型系统设计与分析的研究,解决本体极限能力问题。在极端环境适应方面,主要研究高性能自主适应控制方法,已实现9级阵风下安全飞行。在复杂任务处置方面,主要围绕跨域/异构系统协同开展研究。通过不同类型机器人的协同实现能力互补,提升系统智能性。
低空经济让发展从“平面”变“立体”
北京东进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宁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通过跨产业、立体化的交融,让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平稳运行的视角从平面转向立体。
首先,释放飞行的物理空间。建立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基于运行,探索低空空域分时管理可量化和价值可计算的方法和技术。其次,建立科学安全观,做好重大事故协防处置,释放低空制造业产能,通过商业保险机制化解社会风险。最后,要建设好运行保障体系。政府统筹公益性的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智联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确保运行安全和公共安全。与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协同做好“航空情报、航空气象、飞行导航、告警救援”低空空管保障。
低空经济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的新经济业态,将为传统的生产作业及生活方式带来业态重构,发展低空经济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设“简单、开放、兼容”的生态。
让中国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中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 王相平
航空发动机是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产品,可有力推动高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对推动国家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研究计划,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全球航空市场的不断扩大,航空发动机产业正朝着更加高速、更加环保、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未来将更加聚焦传统发动机的技术升级、组合循环动力、新能源动力等产业方向。
辽宁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突破传统打造未来空中出行交通方式
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 杨金才
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无人机应用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交通等领域,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物流需求增长超过18%。但也应该看到,低空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如法律法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等方面尚需完善,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在我看来,打造未来空中出行交通方式,需要构建“多元站点—地面交通—空中交通”全链条服务体系,分阶段规划实施。重点在于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以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安全监管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网联、低空航路及运行服务。同时,借鉴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创造和培育应用场景,如文旅、配送、医疗等,激活市场需求。
加速混合电力研发 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沈阳航发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徐雪
低空经济当前正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丰富的应用场景对于低空飞行器的动力创新需求不断涌现。航空混合电力推进系统结合了传统航空发动机和新兴航空电力推进系统的技术优势,具有高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分布式灵活布局和服务保障体系成熟等突出特点,是远航程、大载重的eVTOL低空飞行器和无人货运飞机等通航装备的理想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将为地方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辽宁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一直以来在航空发动机、高功率密度电机等相关领域均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在航空混合电力推进系统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低空发展,动力先行,沈阳航发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辽沈地区以及国内的优势高校和科技企业,正在开展800kW级航空涡轮混合电力推进系统技术攻关,相关产品的成功研发将会进一步促进本地创新产业集聚,助力辽沈地区在低空经济万亿级风口乘势高飞。
用工业级无人机赋能产业升级
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文博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民用航空局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业级无人机已在应急救援、巡检与监测、农林植保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工业级无人机也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在这个背景下,行业内外应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数据隐私保护等内容加以关注。
未来,无距科技将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断提升无人机的性能和功能;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产业生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数字航空需工业软件作引擎
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群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在工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以帮助企业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设计质量、降低产品研发费用,是工业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航空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字化水平,以便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与工业软件研发企业开展合作,在提高竞争力方面,企业可以提升设计人员仿真能力,缩短设计周期,加快产品迭代更新;在提升效率方面,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各种产品不同工况试验方案,大幅减少试验时间;在降低成本方面,可以通过软件在产品制造或工程施工前,预先发现潜在问题,对比不同产品设计方案,找出最佳方案,降低材料消耗及成本花费。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