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大方漆器的“守”与“变”
【开栏语】
滚滚长江,非遗无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悠久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苗绣蜡染从深山走上世界舞台的多彩贵州,风情浓郁的蜀绣羌绣演绎巴蜀的多元、一方水土成就的景德镇瓷器是江西雅韵、笔墨纸砚是粉墙黛瓦里的安徽文脉……这些非遗瑰宝,凝聚着先辈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即日起,“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推出“非遗篇——长江流域的非遗瑰宝”,细嗅市井烟火香,聆听非遗岁月长。在这场漫溯时光的非遗盛宴中,讲述长江非遗故事,领略多彩文化之美。
奢香故里,乌蒙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勤劳智慧的人民。
在有着“中国漆器之乡”美誉的大方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正生于此、长于此。
以漆为名,传工匠巧思与技艺;以器为系,承世代情怀与记忆。走进大方,走近漆器,聆听来自贵州彝族的千年佳音。
大方漆器产品
循史
上午十点,位于大方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内,一位瘦削但挺拔的男子正伏案描金填彩,他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光友。
“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荡起虎斑色,担起钓鱼钩。”近看,放置于木架上的各式器皿以黑、红、黄色为主调,漆色润泽生辉,极具民族特色和贵州风情的配色图案碰撞迸发出独特魅力,轻触其面,仿佛能感触手艺人饱含的情怀和心意。
高光友正伏案制作大方漆器
“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已有近2000年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东汉年间,制作工艺到明朝时成熟,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向朝廷进贡的‘方物’中,就有漆器珍品。其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乾隆通志》有记‘黔之革器以大定为最佳’,‘大定’就是‘大方’。”高光友说。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大方皮胎漆器获“银质奖章”,自此与仁怀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为“贵州三宝”。
1958年,国营大方县漆器厂成立,引进了台花、印锦、赤宝砂、薄涂彩绘、嵌蛋壳、台花着色等品种,除传统产品外,新增产品达200多种,产品实用而又美观大方,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地。
2010年9月30日,大方漆器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
一个个荣誉挂满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
“大方漆器与别地的漆器相比有两大亮点,一是我们用特殊技巧处理牛羊等动物的皮做胎,硬度和张力更佳,也更经久耐用;二是我们的漆器花纹设计融入了当地彝族文化,具有贵州本地的民族特色。”在高光友看来,大方漆器不仅饱含手艺人的创意与灵感,更承载着人们的民族记忆和情感,也正由于此,才让它得以长久传承与发展。
守正
今年60岁的高光友于1989年进入国营大方县漆器厂装饰车间学艺,师承中国漆艺家杨少先先生,是大方漆器第六代传承人。2013年,在相关部门扶持下,高光友集合了一批民间漆器艺人,成立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化开展漆器生产制作。除了生产,这里还定期举办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培训班。
“大方漆器的制作有制漆、制胎、灰地、漆地、装饰五大步骤,其中又包含大量细节处理,像我手上这件定制漆器,就要经过六十多道工序,耗时6个月左右才能完成。”高光友拿起手中略大于头面的盆钵向记者介绍。
高光友制作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所用漆来源于漆树。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疏松,为漆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同时,这里的漆树所产生漆漆酚含量可达70%以上,漆酶活性大,品质优良。
“俗话说,‘行百里割千刀才能得到一斤漆’,漆来之不易。”高光友解释,割出的生漆还需熬煮成熟漆,“熬煮的温度、时间也颇为讲究,稍有不慎就全部报废。”
制胎则是制作器皿的外形。“以皮胎技艺为例,我们将优质干黄牛皮泡开后覆盖在器皿上展平,用小钉固牢,放在房子通风的环境自然风干成型。”
高光友展示大方皮胎漆器制作
“似石非石”的黄土打成粉末,经过高温蒸再打碎,即为灰,用生漆、黄灰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浆糊状漆泥上灰地,静置干燥,细细打磨后重复数次。
再用生漆反复髹涂,每一道等待干燥后打磨称为“漆地”,根据制作的产品不同髹涂次数也有不同。
在装饰环节,手艺人们通过隐花、描金、嵌花、填彩等手法为器皿添加光彩。最后,用专门的面漆反复擦拭漆器推光。
大方漆器描金
“要做好一件漆器,每个步骤都需要手艺人沉下心,就连大部分工具都由我们亲手制作。”经过数十道工序和至少几个月的制作,一件凝聚着手艺人心血与情感的漆器才得以面世。
创新
受父亲影响,高光友之子高俊、高焱两兄弟在耳濡目染下,也选择传承技艺,并进入公司分别在管理和设计两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何让这项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跟随潮流发展?面对日益变化、进步的社会,两位85后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高俊通过手绘屏绘画设计
在漆艺学习中,学三年、做三年、帮三年,才算基本出师。先后有过2000多人次前来学习技艺,但由于漆的特殊性和个人情况差异,最终以此为生的仅几人。“由于大方漆器制作目前仍基本依靠人工,我们面临着缺乏人才、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难题。通过校企联动,我们和贵州师范大学、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探索机械代替部分人工环节的可能性。”高俊说。
“我们也在尝试融合老的传统和新的文化,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并适应于当代的文创产品,让市场更为广阔、产品深入群众。”高焱说。
高焱与父亲交流漆器髹饰技艺
高光友认为,设计和工具的革新是必不可挡的趋势,“跟得上时代、跟得上群众的东西才能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长久存续。”
面对日益兴起的庞大旅游市场,大方漆器改进产品造型、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小件工艺品、纪念品,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大方漆器产品已发展到生产各种杯、盘、碗、罐、盒、瓶、壶、屏风、家具、玩具、漆画等。
大方漆器文创产品
“大方漆器已经走过了千年,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在新时代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传承与创新,让大方漆器走得更远,走上更大的舞台。”高光友说。
编辑:简丹宁
责编:曹思洋
审核:杨东溟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