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接力丨沈阳98岁志愿军老兵一家三代人的家国情怀
11月27日,第十一批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的前一天,家住沈阳市沈北新区的98岁志愿军老兵郭平友穿上了珍藏的军装,又仔细地擦拭胸前的军功章。“明天战友们回家,我年纪大了不能去现场了,我在家里迎接他们。今天再试试这身军装。”
郭平友入伍时的老照片
郭平友,1926年生人。1948年8月,郭平友参军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8军142师426团,1950年进入朝鲜战场,担任话务兵,在上甘岭战役中荣获三等功。战争结束后,郭平友解甲归田,回乡务农。
祖孙三代合影。郭平友(中),郭伟军(左),郭彬(右)
战争经历,在郭平友的身体里留下了一枚弹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对战友的无尽思念,也在他的后代心里种下了参军报国的信念。1983年,郭平友的儿子郭伟军参军入伍,2013年,郭平友的孙子郭彬也踏上了从军之路,驻守在爷爷郭平友曾经战斗过的鸭绿江口……祖孙三代接力从军,演绎着一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保家卫国的传奇佳话。
祖辈:烽火岁月,好男儿保家卫国
郭平友和他的战友们
入朝作战那年,郭平友只有24岁。从长津湖的冰雪激战,到汉江的波涛汹涌,从上甘岭的坚岩鏖战,至金城的最终决战,郭平友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与锤炼。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谈到抗美援朝那段往事,谈到牺牲的战友,这位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老人还是眼眶泛红。
郭平友三等功奖状
在上甘岭战役中,激烈的战斗让通讯线路多次被切断。郭平友先后7次冒着战火,顶着空中不时飞来的炮弹穿梭在战场上抢修通讯线路。最后由于通讯电线被多次接续后过短无法再接,他只能在炮火中用牙齿死死咬住电线维持线路畅通,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这根电线让郭平友掉了三颗牙齿。
“敌强我弱,为了胜利,别说几颗牙了,我这条命搭上都行啊!”郭平友说。提及电影《上甘岭》中,战士们出坑道取水遭敌机枪扫射断水数日的悲壮场景,郭老说:“那绝非虚构,那是我的亲身经历。”
芳华过去,曾经血气方刚的战士变成了耄耋老人。郭平友时常拿出老照片,思念当年的战友。
一次战役中,郭平友负责观察敌军动向,忽然一个东西擦着他的右肩砸在脚边,把棉衣划出了一个大口子。他捡起来一看那是一片三寸多长的弹片,握在手里还在发烫。70年后的2022年,当医生在为他做全身CT检查时,意外发现他的后腰皮下竟藏着一块金属异物,正是当年那枚炮弹留下的印记。“医生说要取出来,我拒绝了。当时都没炸死我,现在我更不怕它了!”郭平友说,这枚金属已与他相伴多年,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虽然偶尔会带来一丝隐痛,但这份痛楚却时刻提醒着他,勿忘保家卫国的初心与使命。
父辈:和平年代,从军报国守护家园
战争结束后,郭平友解甲归田,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成为一名农民。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继续留在部队,或者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郭平友说:“我就是农民出身,我爱种地。我们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有地种,有粮食吃,有房子住吗。对我而言,能亲手耕种,就是最大的幸福。”
郭平友膝下有一女三子,郭伟军是老人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家中最小的一个。郭伟军从小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心中那颗“从军报国,守护家园”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郭伟军军装照
1983年,20岁的郭伟军终于踏上了从军之路,然而这段经历却并非一帆风顺。和父亲全力支持的态度截然不同,母亲对他的这个决定很反对。“我妈说家里农活多,需要人手,死活不让我去!但我知道,她是怕我有个三长两短。”郭伟军怎么劝说也改变不了母亲的态度,最后郭伟军也放出了狠话。“妈,你就让我去吧,就算我战死沙场,你不还有两个儿子呢嘛!”郭伟军说出这句话后,母亲转身不语。此后,郭伟军当兵的事母亲再不阻拦。
入伍后,郭伟军加入16野战军炮兵连,每日刻苦训练,只为有朝一日能像父亲那样站在保卫祖国的最前线。四年军旅生涯,他虽未亲历战火,但那份坚韧与勇气,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军魂深处。
郭伟军向记者展示自己当兵时的照片
退役后,郭伟军回到父亲身边,父子俩肩并肩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郭伟军笑道:“虽然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但这段经历,已足够让我无愧于心,给自己一个圆满的交代。”
父子两代,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希望。
孙辈:新时代里,守大家护小家
2013年,郭伟军的独子郭彬正读大三,学校征兵的消息传来,让他心情无比激动。因为从小受到爷爷和父亲从军经历的影响,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体检通过后,他才满怀忐忑地向双亲透露了这一决定。
郭彬所在武警部队时的照片
与父亲当年参军时奶奶坚决反对的情景不同,郭伟军夫妇对儿子的“先斩后奏”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与鼓励。郭伟军说:“我曾从父亲那里接过保家卫国的接力棒,现在传到了你的手上了,儿子,好样的!”
入伍后,郭彬被分配到了丹东市武警部队,那里正是鸭绿江口,一个承载着无数英雄记忆的地方。他站在江边仿佛看到了爷爷当年从这里出发,为了保家卫国而奔赴前线的英勇身影。那一刻,他的热血似乎被点燃,心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
每天枯燥的训练与想象相差很远。班长似乎看出了郭彬的顾虑,就找他谈心。“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是一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班长的开导让郭彬重新审视了当兵的意义。两年的军旅生涯让郭彬理解到,在和平时期,保家卫国不仅仅意味着冲锋陷阵,更在于做好自己,照顾好身边的人,这份责任同样重大而神圣。
退伍后,郭彬追随爷爷和父亲的脚步,回到沈阳市沈北新区当上了一名社区书记。社区的工作琐碎而繁重,但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居民的心。家里的暖气是否温暖、下水道是否畅通、楼道是否干净整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都是郭彬心中的大事。“如果说爷爷和父亲是在战场上保护国家,那我现在就是在工作中守护百姓,不管保大家还是保小家,都是为国家!”
目前,郭平友一家四世同堂,郭彬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郭彬说,等她长大后,也让她当兵,郭家“保家卫国”的传统不能丢。
人们常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郭家三代人代代从军的故事,正是勇气、忠诚、牺牲与奉献的革命军人精神的最好注脚。
(东北新闻网 记者田理 陈楠)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