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相遇与共鸣:当中国画初入西方
孟 虹
看点
20世纪初,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画论经过多位汉学家的译介,进入西方世界,其后,我国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将其从外文译回了中文。近日,著名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的《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重磅出版。柯律格认为,这一系列“复杂的纠缠、迁移与译介”催生了“东西方艺术的形成”而非“东西方艺术的交会”——在20世纪初期,“中国画论”并非是一个意义稳定而牢固的知识体系,而是在误读与误译、曲解与叛逆、复杂与流变的流通中得以逐渐生成。谛听中国画论跨国流通的“回音室”,我们听见的很可能并非和谐、整齐与规律的单一音律,而会是充斥着纷乱杂音的多重回响。
《只此青绿》摇曳的舞姿背后绵延千里的青山绿水,《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的烟火人间,抑或是寥寥几笔却极富灵韵的山水花鸟卷……论及中国绘画的水墨意趣与工笔写意,细观可见一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幽玄境界,俯察则有一片思接千古、胸罗宇宙的广阔天地。这些独特的中式绘画美学特征,可浓缩于“气韵生动”一词之中。
南朝时期,理论家谢赫提出绘画六法。六法,不仅是古时品评绘画的标准,而且是历代画者的作画准则。第一法——气韵生动——素被视为中国绘画之精要,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所涵盖意象,博大广阔、精微灵动,需意会而难言传。但就是这样一个词语,竟在1400多年后,经日本作家及英、法、德等欧洲多国学者传播、转译乃至误译,后又被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和刘海粟等人译回中文,引发了往返震动。此般时空穿梭,被柯律格称为“回音”。
20世纪初,欧美掀起了中国艺术收藏与汉学研究的热潮。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谢赫“六法”作为中国传统画论代表,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经过冈仓天心、劳伦斯·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又被留学海外的艺术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被王国维等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六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然而,这一跨国互动能否被简单地视为一方传播、一方接受?或是被置于“西方影响”与“中国回应”的二元叙事框架之中加以考量?对此,柯律格在他的最新著作《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中指出,这一系列“复杂的纠缠、迁移与译介”催生了“东西方艺术的形成”而非“东西方艺术的交会”——在20世纪初期,“中国画论”并非是一个意义稳定而牢固的知识体系,而是在误读与误译、曲解与叛逆、复杂与流变的流通中得以逐渐生成。不仅西方影响了东方,东方也影响了西方,不是交战,而是回音室一般的折射和交响。谛听中国画论跨国流通的“回音室”,我们听见的很可能并非和谐、整齐与规律的单一音律,而会是充斥着纷乱杂音的多重回响。
“回音室”是柯律格对这一现象的诠解,意指语言循环流动的跨国空间。在跨国的背景下,柯律格着手分析概念如何被“共同生产”。从一些人与一些地方的因缘际会开始,追寻相遇前的轨迹与线索,以电影镜头般的叙述讲述各种故事——以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跨国传播为起点,通过探讨这一时期围绕中国绘画建立的“回音室”,讲述“中国画论”如何在传播、转译乃至误译与误读中形成,进而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在20世纪早期所见证的,并非所谓“东西方艺术的交会”,而是“东西方艺术的形成”。
身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柯律格,是研究中国艺术的权威,其著作丰厚,学术涵养广受赞誉。他的研究活动主要围绕明代中国艺术与文化,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已出版的《中国艺术》《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等专著,使人读来,深受启发。而最新问世的《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是一部新颖易读且趣味十足的艺术史佳作。
柯律格深谙“抽丝剥茧”之术,他跳跃于浩瀚的中西文献中,在重点讲述“中国画论”如何传播之时,也隐隐勾画出了一个宏大的艺术史轮廓,即西方对中国绘画态度的明确转变。
19世纪末,欧洲人对真正的中国绘画,知之甚少,以致充满偏见。“安德森几乎是通过日本视角来了解中国绘画的……在他看来,‘中国艺术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如‘绘画的缺陷’‘缺乏智慧的观察’甚至‘误入歧途’。”20世纪初,因“气韵生动”等中国画论的传入,也因部分学者的译介,中国绘画“误入歧途”的论调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惊讶。面对中国绘画,及正盛行的印象派,翟理斯于其《中国绘画艺术史》中感慨:我们发现,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和外光主义通常被认为是19 世纪的发展结果,但中国人在这些名词于西方沙龙出现至少1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提倡了。
柯律格这本重磅著作的意义,在于以全球艺术史的视角,重新思考被形塑的“中国画”,它也在于通过多元细致的文献研究和大胆的历史联想,描绘彼时思想、艺术与个体在国际活跃移动的图景。柯律格打捞起东西方艺术参与者交流往来的细节,让看似光滑平整的一段历史,重现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更让读者能够以崭新的目光,看待百年前乃至当今的中国艺术。
随着中国艺术品在20世纪初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热,“气韵生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
在《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这部创新之作中,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宏大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中国画”。如艺术史家巫鸿所言:这是一本叩问深层问题的书,灵活的叙述也非常引人入胜。
在东西方艺术的互动中,中西人物群像合力为溪水激流,他们的跨国活动形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中国美术最初的“话语”,同时孕育出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关于中国美术的概念。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