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精深 艺术精湛 制作精良 《苍原》:中国歌剧的里程碑之作
由车英饰演的渥巴锡形象。
由么红饰演的娜仁高娃形象。
在全体工作人员的精心打磨下,《苍原》呈现出恢宏气势,图中一幕为部族用勒勒车围成圆阵,准备抵御敌人的进攻。
由魏松饰演的舍愣形象。
由王辉饰演的艾培雷形象。
最困难时,戏服都是剧院工作人员自己制作。图为时任辽宁歌剧院副院长许平叔在缝制一名男主角的戏服。
本报记者 吴 丹
提示
凝重沉雄如史,磅礴豪迈如诗。一九九五年,辽宁歌剧院创排的歌剧《苍原》首演,由此树立了中国歌剧史上醒目的里程碑。时光辗转了二十九年,业界公认:作为西洋歌剧中国化探索的高峰之作,时至今日,它仍以教科书式的标杆意义发挥着示范作用。近日,本报记者电话专访辽宁歌剧院原院长、《苍原》艺术总监李倩胜,听她讲述《苍原》背后的故事,并探究“《苍原》现象”为艺术精品创作带来的启示。
心里都有一团火,光是万字提纲就改了8遍
“《苍原》是我心中永远的情结,从萌芽起步到砥砺绽放能看出这部歌剧主创和演职人员对精品意识的强烈追求。”话筒那端,79岁的李倩胜声音朗朗。她是辽宁歌剧院原院长、《苍原》艺术总监,回忆起30年前的往事,清晰如昨。
歌剧《苍原》由黄维若、冯柏铭编剧,曹其敬导演,徐占海、刘晖作曲,以充满激情的史诗性笔调、西洋大歌剧的典型形式和鲜明的中国气派,讲述了200多年前寄居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的故事。就像“东归”之途的艰难一样,该剧从题材选择、主创团队搭建到最终成功演出,每一步都不易。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歌剧发展陷入低谷,不仅大型歌剧演出难以为继,轻喜歌剧亦知音寥寥。“经过反复论证和冷静思考,我们想清楚了答案:不必怨天尤人,拿出优秀作品去征服观众、培养观众,继而吸引更多观众,这是歌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及当年面临的困境,李倩胜说。就这样,“一手抓创作,一手抓创收,振兴辽宁歌剧及交响乐事业”的目标确立起来,在与省文化厅签订的3年任期目标责任书中,辽宁歌剧院立下“以精品意识为指导,创作排演大型歌剧一台,参加省艺术节及全国歌剧调演并争取获文华奖”的“军令状”。
“万万没想到,第一步选剧本就波折不断。”李倩胜讲,当时,创作组相继拿出的几部作品均不理想,而向全国收集来的剧本也没有中意的。“后来,我们敞开大门、外借能人,可以说是逼出来的选择。”
转机出现在一次会议上。有一次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时,时任副院长的史建南偶然提起多年前他指挥、配乐的17集广播剧《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听了故事内容,大家顿觉眼前一亮,一致认为这是个好题材。“我和副院长许平叔迅速赶去大连,与广播剧作者阎德荣签下改编合同。随后我们邀请中央戏剧学院的黄维若加入创作队伍。他非常感兴趣,在回复的长信中,字都跳出了格子外,表达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李倩胜说。
1994年5月,黄维若、冯柏铭开始构思剧本。“仅是创作提纲就改了8次,每版提纲都有万字左右。整部剧的梗概、人物故事、基本场次甚至重点段落都落实在提纲中。”在李倩胜的回忆里,满是对主创人员严谨审慎创作态度的敬佩。为了尊重史实,他们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并请来著名专家乌丙安担任民俗顾问,对涉及历史和民俗的服装、情节等细节全程把关。
1995年1月15日,北京和省内有关专家在辽宁歌剧院讨论剧本,将其定名为《苍原》。
在北京组织专家研讨剧本时,刚从美国研修归来的导演曹其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感觉到她心里正燃烧着一团火,迸发着一股力量,于是我们聘请她当导演,虽然她此前从未排演过歌剧,但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人!1995年6月7日,排戏第一天,她洋洋洒洒的万字导演阐述就获得了全体演员的满堂喝彩。”李倩胜表示,正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优化组合最佳创作群体,《苍原》在起步阶段就被有力地托擎起来了。
为了音响效果,一狠心卖了轿车买回4支胸麦
从进辽宁歌剧院起,青年演员傅伟林就看到写有“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横幅挂在排练场上。“这16个字是歌剧院老艺术家们对‘《苍原》精神’的凝练总结,它意味着传承。”傅伟林表示,在《苍原》重排中饰演男主角渥巴锡时,自己正是以此为激励,不断揣摩和精进每个表演细节。
“《苍原》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全剧组234人紧紧吸引在一起,大伙儿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李倩胜认为,《苍原》获得巨大成功源于这16个字,为了这部剧,工作人员都“拼了命”。
一首歌写完后,又反复改了4次,作曲家徐占海在阴冷的琴房里没日没夜地工作。他得了严重的类风湿,疼得手都握不住笔了,但他坚定地说:“就是死,我也得把《苍原》写完。到时你们到坟上告诉我一声,‘戏已经成功了’,我这辈子就算没白活。”李倩胜回忆,仅徐占海用的总谱、分谱纸就有千余页,“他带着学生刘晖常常熬夜写到清晨五六点,我们取走谱后,他们又接着写下一场。”
导演曹其敬住在剧院简陋的客房里,那盏灯常常在后半夜还亮着。“歌剧是有各个声部的,声部分得很散的话,声音出来就不抱团,所以必须按照声部来调度。她弄了副跳棋,对着舞台模型用橡皮泥和棋子模拟站位,以此来调动‘千军万马’。”李倩胜心疼并感激曹其敬的全力付出,“我们都叫她‘拼命三郎’,她自己也说‘我的心血全在这部作品里’。”
为了保证质量,舞美队每次装台都要日夜奋战3天以上。队员们熬红了眼,累得直不起腰。他们开玩笑地说:“什么叫精品?就是把你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才出来的作品。”
从进入试唱到参加省艺术节演出,演员们整整排了8个月。由于过度疲劳,扮演渥巴锡的演员车英声带流血,医生要求噤声,但他仍以牺牲自己的艺术生命为代价,坚持完成了演出。
“你可能想象不到我们当时排戏有多难,个中滋味,难以尽述。”李倩胜说,早年买的7支胸麦克跑频、失灵。无奈之下,他们想起剧院还有一辆刚大修完的伏尔加轿车,一狠心就给卖了,加上以前卖的一辆面包车的费用,凑上十万块钱,买了4支胸麦克,保证了音响效果。
更难的是服装和道具。服装组3个人要做500多套服装,只能没日没夜地干。为了节省加工费,每个办公室都分配几套演出服进行加工,院长也戴起老花镜缝制,即使开会也不忘边工作边缝。舞台上撒一次“雪花”需一袋碎纸屑,全剧院的人把纸带回家,发动全家人剪碎纸片……
这一桩桩、一件件,李倩胜历历在目,说到情深处,她也哽咽了。曾经出演娜仁高娃这一角色的齐兰这样跟记者说:“为了这部剧,全院上下出现了一个空前振奋、空前团结的局面。我已数不清自己演了多少场,至今回想起那段时光都是笑中带泪。这个角色值得我骄傲一辈子!”
豪迈磅礴如史诗,《苍原》的艺术高度堪称巅峰
在中国歌剧界,《苍原》的出现实现了戏剧、音乐、舞美、表演及导演艺术的高精度综合平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里程碑高度,用“拿奖拿到手软”形容,毫不为过。1995年,获辽宁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金奖;199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最高舞台艺术奖——文华奖,并一举拿下10个文华奖单项奖;同年,分别获中宣部和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文学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2003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2020年,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名录……李倩胜总结说:“以西洋大歌剧的体裁样式,以极其虔诚、严谨的艺术态度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最初就确定的创作原则。《苍原》做到了!”
戏剧性是《苍原》的一大亮色。围绕“东归”事件,作品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歌剧形象组合在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和复杂激烈的戏剧冲突中,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铺设和环环相扣的冲突展开,刻画出渥巴锡、娜仁高娃、舍愣、艾培雷等人物的鲜明性格,歌颂了爱国主义的崇高主题。
如此密集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在歌剧中怎么实现?编剧黄维若解释:“这部剧中不断有强烈的危机事件产生,这些人的性格情感、心理动机和行为方式在危机下不断散发出来,且互相影响,使得整部剧具有崇高、悲壮、伟大的色彩。”
“为什么徐占海的音乐到现在都觉得特别好,是因为所用的技法很先进,不仅有强烈的戏剧性,还有显著的民族性,比如主题歌《情歌》就具备蒙古族民歌韵味,现在已经被当作音乐专业的教材。”在李倩胜看来,作曲家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现代技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苍原》的音乐富有张力。奔腾浑厚的音流与动人肺腑的倾诉构成强烈对比,营造出一系列交响戏剧化的歌剧场面。
为了写《苍原》,徐占海到内蒙古体验生活。他介绍:“在蒙古包里,有个老婆婆不停地带着人到我这儿唱歌,后来我用了蒙古族民歌《四岁海骝马》的最后一句展开创作了主题歌《情歌》。”
“过了20多年,我还要说,《苍原》不仅是里程碑,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代表了中国正歌剧的高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点体现得最好。”著名歌剧理论家、评论家居其宏的评价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
如何在新时代续写“《苍原》现象”的辉煌?2021年10月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的重量级专家一致认为,政治站位、文化情怀、奋发有为、敢为人先,是《苍原》和辽宁歌剧院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在黄维若看来,“有戏在手,剧团才会前进。”他提出,把这种有原则的、自由的创作精神坚持下去,把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
李倩胜现在湖州休养,她给记者传来的一张张《苍原》旧照,泛着过往时光的质感,但那上面每个人的眼里都有光。她说,成立于1960年3月的辽宁歌剧院具有优良的鲁艺基因和传统。在以后的题材的选择、风格的把握和艺术水准的追求上,都会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
“我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苍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老艺术家的殷殷期望,穿越千里。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卞地诗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