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鲁 渤
辽宁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通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辽宁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海洋经济的崛起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充分认清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优势
辽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辽宁的海洋资源储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良好的资源禀赋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辽宁省拥有长达2920公里的海岸线,大陆海岸线长达22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2%,管辖海域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拥有岛礁633个。辽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具备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场的显著优势,同时辽宁还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之一。这些丰富的空间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无论是发展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还是滨海旅游,都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辽宁海洋产业基础雄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辽宁是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重要的研制生产基地,生产了我国第一艘万吨轮船和第一艘航母,奠定了其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近年来,辽宁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辽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海洋药物研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已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辽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辽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海陆门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辽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但同时应注意到,辽宁发展海洋经济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一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升级受限。辽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仍以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新兴产业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海洋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二是陆海协同机制缺失,区域发展不平衡。辽宁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同质化竞争严重,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格局。陆海统筹机制不完善,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协同发展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辽宁作为沿海沿边省份的综合优势。三是海洋生态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近岸海域水质和滨海湿地保护面临挑战,海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多措并举推动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创新格局,以大连金普新区为核心建设海洋科学城,重点突破深海探测装备、极地船舶等“卡脖子”技术,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建立海洋大数据中心,为海洋经济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的投入,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技术研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开展国际交流项目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为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陆海统筹构建开放体系。陆海统筹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深化“港口—腹地”联动,建设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实现日韩货物经辽宁港口直达欧洲的“海陆大通道”,进一步拓展辽宁海洋经济的国际辐射力。建设东北亚海洋合作示范区,为辽宁海洋经济的开放合作注入新活力。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的产业对接和合作。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巩固辽宁在东北亚地区的航运枢纽地位。
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实施“蓝碳辽宁”计划,推动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加大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投入,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推动海上风电、海洋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