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王振宇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发展的基石。辽宁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方向。近年来,我省在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县域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支撑保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逐步构建头雁引领、多点支撑、多业并茂、多元发展格局。
做好要素保障,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县域基础设施要素保障,支持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城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优化县域路网结构,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县级行政节点绕城公路和“四好农村路”建设。结合辽河干流防洪能力提升、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全面提升县域防洪能力。推进大伙房等水源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积极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进辽东和辽西地区县域天然气管网建设。
加强县域资金要素保障,拓宽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与金融信贷多元筹集渠道。通过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引入新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县域企业的特色信贷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通过PPP模式等,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推动辽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县域技术要素保障,着力增强县域经济技术驱动力。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助力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精准种植与农产品溯源、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鼓励县域企业引入新技术,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搭建县域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促进新技术在各产业的广泛应用,使新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支撑。
加强县域人才要素保障,制定人才吸引和培养政策,鼓励人才到县域就业创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吸引人才回流和外来人才入驻。加强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本地劳动力素质,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县域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积极培育、主动引导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多元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构建包括供给质量、均等化水平、公众满意度等指标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评估制度,并将其纳入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有效落实。
坚持因地制宜,为县域经济发展锚定精准航向
努力打造农业大县。提高县域农业产业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驱动经济结构转型。培育和引进一批地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依据辽宁各县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依托省内龙头企业,提升辽宁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努力打造工业强县。推动辽宁县域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以调结构、强链条、促集聚为核心,加快转型升级。要围绕化工、钢铁、汽车、新型能源装备等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打破地区隔阂,严格控制供给总量,避免产能过剩,并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借助沈阳都市圈和沿海经济带的辐射力,推动沈阳、大连与周边县(市)区布局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示范样板。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县建设,积极培育“百强县”及其后备力量,助力辽宁县域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努力打造生态美县。在辽东绿色经济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呵护好辽宁的“水塔”和“绿肺”。支持县(市)区强化山区林地和水源地保护,侧重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依托自然景观,加强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吸引游客前来感受大自然魅力,体验乡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推动改革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开拓全新格局
完善基层财政治理体系。合理界定好地方财政级次,推进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规范化、公开化、标准化、信息化,形成稳定的体制预期、有效注入确定性。落实“三保”保障,健全分级责任体系,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加强绩效管理,健全风险处置方案。
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努力盘活县域产业园区闲置资源,深化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推动“管委会+公司”模式运行,力争“园内事园内办”。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要素集聚,扶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支持县域企业同省内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开展“科技专员服务企业”活动,引导科技专员更多向县域企业派驻,帮助解决技术、人才和政策服务等难题。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工作模式,服务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