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研究阐释、推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郭 明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大型台基建筑群的考古发现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新的证据,展示了“古国时代第一阶段”具象的社会发展特征,新的考古发现及其所展现的思想领域和制度文明的连续发展,也将为推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以及理论的完善提供新的信息和资料。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中晚期最重要的祭祀礼仪活动中心,从发现之初就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牛河梁遗址、良渚遗址等考古发现掀起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热潮,以“坛庙冢”为代表的遗迹、精美玉器表现出的“玉礼制”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奠定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考古发掘为认识牛河梁遗址提供更丰富的资料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遗址群。20世纪80年代确认16处地点,此后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中将遗址点数量增加至67处,对更广泛区域的考古调查及人口分布模式的分析确认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多处遗址点在空间关系上更为密切,应都属于牛河梁遗址群。
经过系统发掘的第二、三、五和十六地点以积石冢(墓葬类遗迹)为主,考古发现为认识墓地的结构、人群关系及社会组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第二地点无墓葬的三重圆坛(N2Z3)、第一地点的“女神庙”表明不同地点存在功能的区分,多个地点共同构成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第一地点台基建筑群特殊的布局和结构为“牛河梁遗址群是统一规划的有机整体”提供了新的证据。
台基垫土最厚达4.6米,垫土内出土遗物及碳十四年代测定的结果都显示台基是在较短时间内修筑完成的。大型建筑群的短时集中营建意味着需要同时动用大量的劳动者,凸显了红山社会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同时也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足以支撑大型社会公共设施营建与维护的物资储备。
科技手段的应用与多学科合作不断完善证据链
牛河梁遗址及周边区域的高精度滤波测绘打开了认识牛河梁遗址群遗址点之间空间关系的视角,也为遗址群的保护与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的分析构建起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背景,为了解红山文化的资源分布、生业方式和遗址的位置选择、布局等提供了信息;陶器、土壤残留物分析为特定遗迹的性质和功能的判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多学科合作并不仅限于科技考古领域,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文献学等也为认识红山文化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制度和精神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特殊的、无法仅依据现象判定其性质和功能的遗迹,文献记载可对其性质和功能的判断提供参考:如以烧土面、烧灰、残毁的玉石器为主要特征的地面遗迹可能与祀天的“燎祭”活动相关;埋藏有陶器或其他遗物,甚或无遗物却将回填土规整夯筑的坑状遗迹可能为祭地的“瘗埋”遗存;陶缸、筒形罐、钵、圆陶片等的固定组合可能是祭祀“祖先”的“祼礼”活动的遗物。对特殊遗迹及其功能的判断进一步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敬天、礼地、法祖”的祭祀礼仪体系,其与《周礼》记载的相似性表明红山文化时期所构建的“礼制”可能是《周礼》的雏形。思想、制度领域的连续性发展丰富了中国5000多年不间断文明的证据,为我们在缺乏物质生活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提供了新的从高度发达的精神与制度文明窥见红山社会物质生产的繁荣、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识红山社会的研究视角。
加强对文明形成发展规律与机制的研究
礼是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社会规范人与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牛河梁遗址的祭祀礼仪类遗存显示红山文化在对“天神、地祇、人鬼”祭祀方式区分的基础上,可能还形成了对特定的祭祀对象的细分,不同类型的“祭祀坑”可能是文献记载的“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的复杂祭祀模式的体现,红山文化已经形成了规范“人—神”关系的复杂祭祀体系。以玉器代表身份地位等级的用玉制度、完善的祭祀礼仪体系表明红山文化是以“礼制”为基本规范构建起来的等级社会。以礼制所体现的社会规范来统合社会,是红山社会独特的制度创造。礼成为社会规模和人口数量增加的复杂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制度依托,也是“红山古国”形成的思想基础。
红山文化思想、制度领域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发展的思想基础。与牛河梁遗址大体同时的凌家滩文化、稍晚的良渚文化虽然在物质文化表征上存在差异,但都可以发现“礼制”的特征,对以“礼”为代表的社会秩序的认同奠定了多元的地域文明向一体化发展的史前基础。
红山文化所展现的重礼仪、轻世俗的社会倾向及以祭祀礼仪活动遗存为主的聚落模式,显示出不同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聚落特征,为丰富中华文明起源的地域特征、全面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资料。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红山文化可能是最早参与到一体化进程中的古国文明,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从最核心的制度文明与意识形态的角度为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提供了新的注脚。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