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年
刘江埘
已经连续两年春节了,我站在辽宁省博物馆的门前,望着蜿蜒的长队,满怀期待。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有许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人,都在寒风中耐心等候。很多人手拿着博物馆推出的“玉猪龙文创雪糕”,这支以红山文化玉猪龙为原型的雪糕,已然成为春节火爆的文创单品,不仅造型活灵活现,更是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
展厅里,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述说着几千年前的故事。今年最吸引我的是,特别展出的8000年前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它散发出古朴、神秘的气息,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蛇纹图案。
在“古代辽宁”展区,一对年轻情侣正在仔细端详着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女孩轻声细语地向男友讲述着红山文化的历史。不远处,几个小学生围在辽代壁画前,用平板电脑扫描着AR导览信息,不时发出惊叹。博物馆里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物“活”了起来。我体验了“数字文物修复”互动项目,亲手“修复”文物的过程让人倍感新奇。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隔阂,让文化传承变得更加有趣。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文物仓,而成为跨越时空的古今奇妙连接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渴望寻找精神的根脉,而博物馆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域。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开启“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辽宁省博物馆春节期间接待观众11.6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0%。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与认同。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枯燥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鲜活存在。
春节期间,我在辽宁省博物馆看到许多外国游客,他们驻足于《簪花仕女图》前,被唐代仕女的优雅风姿深深吸引。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正是文博热的另一重意义。文博热的兴起,既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时代精神的投射。在全球化浪潮中,人们愈加意识到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
当我站在博物馆里,与数千年前的文物对话时,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的文化基因,确认自己的精神坐标。这种寻找与确认,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精神图景。文博热的持续升温,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它不仅仅是短暂的潮流,更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一位博物馆老馆长说过:“博物馆不仅是保存记忆的地方,更是创造未来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文博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时代情怀的投射,它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在当代的创新赓续。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