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海一汪泉一个传说和一座千年古城

营口市非遗项目“王氏花饽饽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云峰,用牛奶和面,以蔬菜汁调色做的动物造型花饽饽,漂亮又好吃。

被网友誉为“冰封橘子海”的营口团山海洋公园初春美景。

营口市非遗项目“许氏花鸟鱼虫字”传承人许诺,正在写彩色鱼字“熊岳古城”。
魏家鹏 本报记者 吴 丹
提示
位于辽南要冲的熊岳城,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斑驳的城墙里嵌入了烟火气、青砖里沾着水饼香味的古城,也是滑雪过后一头扎进温泉,尽享舒爽的古镇……这里依山傍海,这里“冰火”交融,这里有山有海有林有泉,更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壹 传与承中领略辽南古城千年文脉
上周六,在熊岳古城绥德门下,新鲜出炉的花饽饽和全鱼字作品刚一摆出,就吸引了众人目光。游客将营口市级非遗项目“王氏花饽饽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云峰和“许氏花鸟鱼虫字”传承人许诺团团围住。“这个戴醒狮帽子的‘蛇宝宝’真可爱,透着喜庆劲儿!”“糖葫芦造型的花饽饽能吃吗?”“快看,原来这上面每个笔画都是鲅鱼呀!”大家不停地询问着、评论着,惊喜之情溢于眉梢。
这样的场景,对于王云峰、许诺来说是常态。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助力文化古城、特色村镇建设,营造地域文化特有的氛围,他们乐在其中。熊岳古城不仅承载着他们儿时的记忆,更保存着文化火种。
周日,在光华社区活动室里,炉火烧得正旺,阳光洒进来,暖意流动。大家把两位非遗传承人围住,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能不能给我写一幅全鱼字‘熊岳古城’?”“我要个‘年年有余’,回去送给妈妈。”“您教教我,锦鲤花饽饽怎么捏?我要给奶奶做一个。”
许诺和王云峰一边回应一边动手操作。只见许诺手拿画刷,蘸着汁液,挥洒之间,精细的线条跃然纸上。仔细观瞧,每个笔画都是一条鱼,鲅鱼、金鱼、黄花鱼或张嘴或摆尾。只见他灵巧地画个圈,竟是点睛之笔,鱼儿们仿佛在浪花里轻快地游动。短短几分钟,多幅字体、造型各异的《熊岳古城》《望儿山》等“全鱼字”作品就完成了。顾名思义,全鱼字就是所有的字由鱼组成,看似简单,其实每一处都蕴含巧思:“山”字耸立,绿意盎然,上面的小塔若隐若现,这是熊岳古城的地标建筑——望儿山;字与字之间点缀有海鸥、海草或海浪,这是熊岳古城的地理特色——依山傍海。
“这里归属鲅鱼圈区,我就迸发了灵感,用鱼作为笔画进行创作。能够在非遗作品中宣传家乡地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更是骄傲!”许诺边说边小跑两步,将头探到门外专注地看了看不远处的绥德门,回屋在落款处迅速勾勒了北城门的线条,引来众人啧啧称赞。“真像啊!这就是我每天上班经过的城门楼。这幅字我得裱起来,送给父亲。”一位居民接过字后说。
那边厢,9岁的廉怡璠小朋友有模有样地跟着“巧娘”王云峰学起了花饽饽的制作技艺。“剪刀要提起来,不要贴着面团。这样一分为二,小兔子耳朵就出来了,用手给它捏一捏哦!”在老师的鼓励下,软萌的花馍“小兔子”制作成功了。因为采用优质面粉,加入牛奶,以榨取的蔬菜汁调色,这种花饽饽吃起来又健康又美味。不多时,王云峰现场就又收了几个“徒弟”。在这一刻,传统文化与古城人的现代生活有了密切结合。
在一饭一蔬、一笔一画间绵延传承的才是原汁原味、可感可知的生活。“非遗进古城”活动组织者、营口市鲅鱼圈区文化馆副馆长马聪表示,熊岳古城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尤其是母爱文化、孝文化对游客有吸引力,每年当地都要举办母亲节活动。提升古城人气,关键在擦亮文化特色名片,提升辨识度,尤其要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挖掘古城魅力,激活生命力。
贰 守与望中标记中国人最庄重的爱
凌晨。烤地瓜的香味伴着熹微的晨光飘到街上。有游客说,熊岳镇是在农户叫卖的时候醒来的;是在小吃铺老板烙着水饼的时候醒来的;是在“守城人”打开门锁的时候醒来的。各种声响合在一起,交汇成独属于此地的慢时光。
古城边上就是当地有名的西关市场。
凌晨2点起床开始和面,晚上5点收摊,在古城经营特色饼铺的宋宝珍夫妇常年保持这样的作息时间。“4点半就有顾客上门了,我们家有水饼、馅饼、火勺等20多样面食,一天得用三四袋面。”57岁的宋宝珍和丈夫来自黑龙江,在熊岳生活了15年,已经完全融入这里。
“什么是水饼?”面对记者的询问,店主哈哈一笑:“黑龙江叫油饼,沈阳叫筋饼,熊岳叫水饼,一个食品多种叫法。你尝尝,这是刚烙好的!”一块水饼递到记者手里,烫烫的,香味扑鼻。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熊岳的根在古城。记者跟随鲅鱼圈区收藏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张传仁,登上绥德门。“绥德门是明代熊岳城的北门。它是券顶式的,用石条垒砌墙基,青砖砌筑城墙,墙心由黄沙土夯筑,为标准的明代城墙砌筑方式。”张传仁介绍,熊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2000多年前就有历史记载。“汉代在此设平郭县,取平坦的城郭之意。这里名人辈出,金代出了个文学家、书画家王庭筠……”
古城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如果没有那座高楼挡着,就能看到望儿山。”站在北城门上,张传仁指向东边告诉记者,“过去南边还有南城门,城外就是熊岳河码头,直通入海口,那儿的黄花鱼市场生意特别火。看,我有照片为证。”他将四处收集来的老照片一张张摊开,手执渔网的渔民、熊岳河上木架的大桥、巍峨的南城门、泛着波光的熊岳河以及行走在老街上的路人,在黑白相片里清晰可见。
77岁的“守城人”老姜,也在一旁默默地听着。20多年来,他一直守护着这座城门。深夜,古城沉睡之际,是他最警醒的时候,需要防贼防火。在他看来,古城是一代代熊岳人的精神家园,每每有游人围着古城参观游览,他都很高兴。他说:“为后代留下古城的样貌是我的责任,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她、爱护她。”
同样守望着熊岳古城的,还有望儿山,因为那段古老的母爱传说吸引了大量游客。人们对望儿山的仰望,早已超越了一座山的高度。
“母亲久等赶考的儿子不归,便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头发等白了,眼泪也哭干了,最后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倒在了山上。从这个方向看,山体那块巨石像不像一个老妈妈的头?她的嘴还微微张着。这处景观是自然形成的。因此说,苍天也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景区工作了16年的导游葛小华满含深情地讲述着。
山并不高,很陡峭,山风在耳边拂过。山顶上矗立着修建于明末清初的望儿塔。葛小华说,每次爬到这里,她都会在心底为母亲许一次愿。望儿山,为天下儿女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敬母孝母标本。
守与望,在熊岳这座小镇中,在千百年来的血脉赓续中,标记着中国人深沉、热烈、庄重的爱。
叁 冰与火中满足游客冰雪温泉两重体验
“把圣托里尼搬到村里是一种什么体验?轻装滑雪还能拍美照,就问你想不想来?到了鲅鱼圈,把熊岳镇温泉村、何家沟滑雪场等穿起来,就可以感受这份独特惬意。”有游客这样总结。打卡熊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冰火两重天”微旅行,成为今冬的热门线路。在小红书、抖音等APP上,关于该线路攻略的分享帖比比皆是。各种打卡美照火出圈,让原本“土气”的乡镇游变得时尚、火爆。
当地著名的滑雪场毗邻望儿山,距离熊岳古城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这里“不咋冷、不咋远、不咋贵”的“暖雪暖冰”旅游线路,让游客们体验感甚好,“不用穿得很厚重笨拙,可以美美地拍照。”无论是专业玩家还是初级入门者,评价都不错。
2月16日夜间降温,趁着温度、湿度适宜,滑雪场营销经理潘续东组织人员在游客离场后进行造雪和压雪作业。“开春了,咱们更得把雪场做得更好。”他说,今冬已接待游客3.3万人。“与往年外省游客走亲访友顺道来滑雪的现象不同,今冬的游客主要是通过搜索社交、旅行等APP专程来,且是全家来。这说明,我们的冰雪旅游真的火了!”潘续东说。
“这3个月教滑雪,我赚了十多万元!”雪道旁的咖啡厅里,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年轻教练抿着嘴笑了,“我不仅教得耐心,拍的视频也很专业、很美,所以回头客特别多,忙不过来。”在这个冬天,冰雪从业者感受到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熊岳素有“冰火两重天”美称,火指的是温泉。“咱熊岳温泉水质独特,有‘高温医疗矿泉水’之称,可内饮可外浴。锶的含量高,泡完皮肤滑溜溜的,还能预防‘三高’。”温泉民宿经营者姜城在直播间里热情地介绍着。看到手机里蹦出的几条消息,他赶紧喊来服务员:“给山东大哥一家人的热水放好,他们滑完雪了,马上就到。”
别墅、庭院、私汤的环境,圣托里尼的装修风格,“椰树”成林的景观,在冰天雪地里显得格外突出。“周末还有房吗?”直播间里的网友纷纷咨询。开业整一年,作为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姜城对直播业务、民宿经营、旅游线路订制等都熟稔于心:“我看好这里,也有信心干下去!”说话间,民宿又来了两拨客人。“半个月前就预订了房间,带家人好好放松一下。在这个环境里,真的不想走了。”来自抚顺的李女士说。
“《列子·汤问》中描写的终北国,经考证是熊岳城。‘缘水而居,不耕不稼’,书中所描绘的状况就是这里温泉历史悠久的证明。这里的水温高达80℃,开采量也高。”温泉村党支部书记许运杰告诉记者,村里共有15家温泉民宿,都是本地村民在经营。早年间,村民在河沟边扒个沙子窝就能泡温泉,可见该村温泉资源丰富。
黄昏给温泉村覆上了黄铜的颜色,运水车驶过来,在水窖边停下,汩汩流动的温泉,连同“热”出新高度的冰雪经济,滋润了慢时光,也为熊岳小镇注入新活力。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吴丹摄
制图 隋文锋
熊岳镇
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有山、海、林、泉、城资源优势,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级美丽宜居乡镇、全国最美特色小城镇五十强等称号。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