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师赵文邦40年里收藏的万种乡愁

①耩(jiang)子,过去播种大豆、麦子、棉花的农具。

②铃铛,挂在马等牲畜身上,具有多种功用。

③钟铎,挂在马车棚下部的一种响器,俗称“咕咚梆子”。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臣君
对收藏老物件,赵文邦似乎有着深深的执念。
40年里,为收藏老物件,土木高级工程师出身的赵文邦花掉了几乎全部身家。他收藏千年前的瓦瓦罐罐,百年前的马车铃铛、铜制萨满腰铃、黑胶留声机;五六十年前的桌椅板凳、收音机、洗脸盆……藏品从石锄、耒耜石镰、犁碗子到服装刺绣、陶罐水缸,从各种马车再到门窗桌椅、箱柜等日常用品……赵文邦保存下来的1万多件老物件,织就万种乡愁,盛满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的“文邦民俗馆”,藏品涵盖了东北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笑言这些藏品完全可以装备一个乡镇的农耕生活。
而所有收藏的开始,都来自他童年记忆中的铃铛声。
收藏 从马龙套铃铛开始
1月19日,赵文邦带着好朋友和十几位民间艺术传承人回到了家乡沈阳市辽中区肖寨门镇三南村,燃起木炭,烧热1米多高的大铜火锅,咕嘟熟了家乡的笨酸菜和笨五花肉。
香气四溢中,在三南村村头的文邦民俗馆里,来自省内外数十位民间艺术传承人各展技艺,剪窗花、写春联、手工编绳、剪纸、绘画、篆刻、拓印等传统民间艺术让在场的300多位父老乡亲沉浸式体验那久违的浓厚年味儿……这里是赵文邦的第十一届欢乐农家“庆新春,过大年”系列民俗活动的现场。
“太开心了,我和老朋友们毫无隔阂,在摆放一些民俗老物件的库房边上搭上棚子,里边有很多车马架子,大家喝些镇上产的老酒,夹上一筷头子酸菜白肉,就搁那儿吃喝、说笑,讲讲故事,回顾我们这一路走来,辛苦开心又快乐,就是这样。”赵文邦说,每届活动包括高跷、秧歌等表演项目,邀请近400人吃饭和观赏节目,花销在1万元至3万元,这些花销他都觉得值。
这只是赵文邦花销的“小头”而已。他真正的花销是他的“文邦民俗馆”,那里有他收藏的1万多件老物件,几乎花掉了他全部身家。
“那时候我月收入还只有45元,就去买了马铃铛。”赵文邦的收藏之路始于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他回忆说:“在那个时代,每天清晨,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生产队的马车就出发了。大马车和小马车驶向田野,马蹄声和车上响器的晃荡声交织在一起,非常悦耳,这种声音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成套马车上的响器很多。马龙套上铃铛更集中一些。一般有虎头铜铃,腰型铜铃。马下颌挂一铜钟。一双枷板的端头各拴铜钟。马背后“三花”臀部两侧也有铃铛。车棚辕端头、根部也有装铃铛的。“我收藏了一套‘咕咚梆子’,是一种含有铜成分的大铁钟,可以在车棚底下安装,发出的声音浑厚悦耳,不仅好听,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马车的动态。”赵文邦说,他收藏的响器数量达到几百件,每种声音都诉说着不同的记忆。不仅如此,他还开始收藏马车上的装饰品,甚至还有一些古老的马车。
扩围 目光转向农耕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文邦的收入增加到了几千元、上万元,他的工作也让他伴随着沈阳的更新升级,老物件一度唾手可得,赵文邦的收藏范围逐渐扩大,他开始关注农耕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农具和生活用品。他发现,这些物品虽然普通,但蕴含着先民的世代生存智慧。他说:“我收集了东北地区从原始农耕开始的石器器物,以及以后的木器、青铜器、铁器等物件,这个系列中包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和粮食加工等方面,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系列。还有民间生活中带有烟火气的陶器、木器、瓷器、铁器等器物,涵盖范围非常广。”赵文邦说,自己收藏的主要是老百姓使用的生活物品,这些物品看起来非常亲切,并且带有民间生活的气息。”在他的民俗馆里,有一个完整的农耕场景展示区,从春耕到秋收,从粮食加工到储存,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工具和场景。
“我的老伴儿是学医的,她其实对这些旧物并不感兴趣。在她看来,这些老物件不仅破旧,而且上面可能附着细菌、病毒。但是等她退休了,看到我还乐在其中,就帮我进行消毒处理。”赵文邦庆幸有家人作为自己的“收藏”后盾。
乡愁对赵文邦来说,是对故乡的思念、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根的追寻,源于他对童年记忆的回味,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珍视——他要留住那些即将被时代遗忘的民俗记忆,哪怕散尽家财。
搭台 让老物件“活”起来
赵文邦的民俗馆,是他用乡愁搭建起来的精神家园,也是目前沈阳关于农耕社会器具收藏最齐备的场馆。“小时候,我常常被农村的热闹场景所吸引,尤其是高跷秧歌和丰收的场景。这些文化娱乐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乡亲们的热情。”正是这种对乡土文化的热爱,让他在即将退休之际,决定重新挖掘和整理这些民俗文化。
除了老物件收藏,赵文邦还注重民俗文化的传承。他邀请了许多民间艺人和手工艺人来到博物馆,现场展示传统技艺,民俗馆周边的几所大学也不断有师生上门参观、研讨,在他的努力下,民俗馆逐渐成为一个民俗文化交流的平台。
1月19日一起赶赴民俗活动现场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杨东乐说,民间工艺具有本元文化属性,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目前省民协已经与赵文邦沟通,在文邦民俗馆中为《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辽宁卷》选择合适藏品拍摄入卷,透过丰富的民间工艺实物与图像,捕捉辽宁省民间工艺发展的关键节点、核心要素、关联条件、基本态势和发展规律。
赵文邦觉得遗憾的是沈阳已经拥有一座中国工业博物馆,但还没有完整展示辽宁农业历史和民间工艺的“农业民俗博物馆”。“这些农耕时代的老物件是我们这代人最后的记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失。而这些前人留下的器具,留下了他们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老物件虽然普通,但如果不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未来的人们将无法了解过去的农村生活。”赵文邦说。
杨东乐介绍,传承发展民间工艺是维系亲情、乡情与民情,使之成为联结民族精神根脉与情感的重要纽带。赵文邦的做法,也是在以个人力量,努力建立联结自己与故乡的纽带。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