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袄”外更出彩
张晓丽
一段时间以来,大花袄非常抢镜。文旅活动中,身穿大花袄的游客、店家已经屡见不鲜,就连火车和地铁车厢也用东北大花元素图案装点;日常生活中,东北大花款睡衣、袜子、车衣、手机壳、啤酒等产品热销;在今年央视春晚,机器人穿着大花袄表演了一段转手绢时,也有不少人误以为这些机器人来自辽宁。
大花袄与辽宁联系起来,已经成了一个思维惯性。有一个冷知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花袄的原产地并不在辽宁。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的设计师,将国外花布和中国传统纹样结合,创造出了包含“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在内的一系列大花图案,风靡全国。绚丽的大花配上热闹的劳动场面,代表了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带着一腔热血建设祖国的激情。小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套大花图案的床单、被罩、枕套。这些大花图案就是现在的“东北大花”。
大花图案缘何会被冠以“东北”二字?起因是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小品、二人转等文艺作品在全国风靡。为了喜剧效果,这些文艺作品中偏爱使用这种颜色鲜艳丰富、饱含热情的大花布,将大花图案的床单被套做成棉袄穿在身上,喜剧效果拉满。于是,大花袄渐渐演变为人们对东北人、辽宁人的印象。
但对于不少辽宁人来说,这样的联系曾经让人有着又爱又恨的复杂情绪,爱是爱它让大家记住了辽宁,恨又恨这让不了解辽宁的人误会:哇,这么土。
但是在今天,为什么我们会乐于将大花袄“穿”在身上呢?我想这就是观念的变化了。追求洋气、摆脱土气曾是中国人的一种执念,但到了今天,这种“洋土观念”早已转变。当我们对“洋”不再迷信,也就对“土”没那么多忌讳了。我们开始从事实的角度客观地看待新事物,在文化上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在这个正视自己的潮流中,东北大花设计之初所饱含着的热血力量被重新发现,而它也正契合了东北人热情直爽的性格。东北大花表征为一种踏实与可靠的气息。共和国长子、老工业基地、黑土地大粮仓,这些与创业、实干、富足有关的关键词,让人们重新喜欢上了这样的东北、这样的辽宁,我们在严寒与风雪中迸发的旺盛生命活力成为能够感染一个个心灵的火焰。当游客走在东北街头的寒风里,热热闹闹的东北大花袄和满带笑容的东北人就是最温暖的存在。
但是也必须承认,或许在短期内,大花袄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但对于文旅发展而言,还要立足长远,通过挖掘辽宁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为产业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为游客带来真正有品质、有深度的旅游体验。
所以,在我们热情拥抱大花袄的时候,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人文荟萃、魅力无穷的辽宁,不只有大花袄。我们要让大家看到辽宁厚重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要让大家看到英模辈出的辽宁,一个个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名字。我们要让大家看到文体旅蓬勃发展的辽宁。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让大家看到正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奔跑的辽宁,看到正在全力冲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的辽宁。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