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影响古辽西

朝阳博物馆的“雷纹提梁卣”(左)与河北省磁县出土的扁圆体铜卣(右)极其相似。
本报记者 郭平 文并摄
探新展
朝阳博物馆二楼的“凌河记忆”通史展,用文物、展板和现代声光电技术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朝阳悠久的历史,镇馆之宝之一的“雷纹提梁卣(yǒu)”被摆放在显著位置。1979年,这件文物出土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商周墓葬群,是辽宁地区发现的第一件商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铜质容器,为当时中原文化在古辽西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直接证明,为建立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年谱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唯一在辽宁古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容器“卣”
在朝阳博物馆新馆的二楼,即“凌河记忆”通史展中,一个独立展柜展出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吸引了大量游客,它就是“雷纹提梁卣”。
“雷纹提梁卣”是朝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其文物标志牌上不仅标清了文物名称、详细的出土地点,还特别对“卣”字进行解读,便于游客理解这件文物。
朝阳博物馆馆长王元告诉记者,“雷纹提梁卣”发现于1979年,发现者之一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当时还不到40岁,他带队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兴隆庄镇的和尚沟遗址古墓群发掘,在编号M1的墓葬中发现了雷纹提梁卣。
此前,喀左地区曾多次出土商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如马厂沟、北洞、山湾子等地,但是这些遗址都是古代窖藏,并不是墓葬。窖藏的性质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举行某种祭祀或礼仪活动的遗留,二是因储备、战乱等原因把遗物临时埋于地下,但后来没有再取出。窖藏出土文物一般比较集中,埋藏较浅,分布杂乱,难以取得规律性认识,进而影响了研究人员对辽宁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当年考古工作者看到墓中出土“雷纹提梁卣”时的激动心情。
郭大顺指出,这是辽宁地区首次发现有铜质容器随葬的商周之际的墓葬,说明商周之际辽宁地区的先民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当时中原地区盛行的带有礼器性质的青铜容器。
“卣”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在我省各地的博物馆中,古代青铜器类展品特别容易唤起人们的好奇,名称古怪且造型独特,如甗(yǎn)、觚(gū)、觯(zhì)、罍(léi)、匜(yí)等,这些青铜器不仅铸有精美的花纹,还具有同一类器物相对独特的外形。这些青铜器的名字并不是考古人员拍脑门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自铭”,即青铜器上铸有的铭文,一般格式为“‘用乍’+人名+器物名”,告诉人们,铸某件铜器是为纪念家族某人受王册封这一重大事件。
在传世的青铜器中,卣是个比较特殊的例外。
卣字在甲骨文中便已经出现,为象形字,像一个酒器的形状,金文中在酒器形中还加了个点,表示有酒。《诗经·大雅》中有“厘尔圭瓒,秬鬯(jiùchànɡ)一卣”。意思是,我要赏赐给你玉圭和玉瓒,并赐予你美酒一卣。
但是宋代以前,青铜卣失传,长啥样没有人说得清楚,也没有找到“自铭”为卣的器形。好在北宋时期金石学兴起,金石学家吕大临编著了影响深远的《考古图》,著录了数百件当时宫廷及私人收藏的古代铜器和玉器。这部金石学开山之作美中不足之处是所著录的青铜器名称有些混乱。不过,数年之后,北宋大观初年,宋徽宗授意金石学家王黼着手编撰《宣和博古图》,将宫廷收藏的各种古器分门别类加以考订,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将“方口或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的青铜器确认为卣。
朝阳博物馆藏这件雷纹提梁卣,通梁高31.7厘米,带盖高28.2厘米,体高21.2厘米,腹径18.5厘米×14.3厘米。绳索状提梁,瓜棱形盖钮,体较扁圆,呈橄榄形。
比较我国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这件雷纹提梁卣花纹式样与河北省磁县下七垣商代遗址出土的“受”铭文卣以及河南安阳西区出土的青铜卣相似。
为了让参观者从这件珍贵文物上读取更多历史文化信息,朝阳博物馆在文物标志牌上标注:“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其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因上置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可见卣是盛放香酒等液体的祭器。”说明卣在商周之际是酒器。
中原文化影响辽西的确证
朝阳博物馆负责同志介绍:“雷纹提梁卣是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考古人员可以从中读取到其所处时代大量珍贵的第一手信息,这也是其价值之所在。”
在和尚沟遗址编号M1号墓中,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土了其他几件珍贵文物,包括一件铜壶,一对金钏,两件陶钵,其中铜壶内部还装有海贝,收集到的有70余枚。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份,也进一步证明墓葬的年代处于商周之际。这一考古成果为建立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的年谱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为相关考古研究提供了参照标准。
当然,雷纹提梁卣发现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考古人员在古墓群中出土了3件曲刃青铜短剑,这是北方游牧、游猎民族的代表性文物。
郭大顺指出,雷纹提梁卣与曲刃青铜短剑在同一地点出现,在辽宁地区是首次发现。
考古人员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的古人在和尚沟遗址以近乎“融洽”的方式并存在一起,而且相互间发生了微妙的影响,例如墓葬中,基本一致地采取头东脚西、土坑竖穴木椁的葬式,墓葬规模也基本相近。这种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原文化在辽西地区的重要影响,以及当时活跃在这一地区的以游牧、游猎为主的古代部族对于中原文化的态度。
朝阳博物馆举办过一个重要展览“枢纽之城——辽西走廊上的朝阳”,通过文物讲述辽西走廊的故事,通过“雷纹提梁卣”,人们可以画出一条线路图来,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青铜礼器沿着河西走廊一路伸向东北,在古老的朝阳大地上留下清晰的印记。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 两会新华社快讯: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 两会特稿|共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力量
- 看图学习丨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 总书记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殷切希望
- 主播说联播丨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习言道|全国两会,习近平再提两链
- 中国信心·强大韧性
-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 “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
- 时政新闻眼丨参加政协联组会,习近平为何聚焦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 热解读·见微|细算“玉米账”与点赞DeepSeek背后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