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肥胖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小胖墩儿,国家喊咱减肥了!

大连高新区龙王塘中心小学课间,体育老师陪学生跳格子。 本报见习记者 曲琦 摄

沈阳市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午餐增加蔬菜、粗粮等供应,确保学生营养均衡。受访单位供图

制表 隋文锋
本报记者 白复海 许蔚冰 本报见习记者 姜雪 曲琦
引子
2024年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发布数据显示,我国6岁至17岁青少年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已达19%,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到10.4%。更为严峻的是,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
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部分城市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甚至超过20%。“小胖墩儿”在中小学校园中成了一个看似喜感却令人心忧的现象,降低校园肥胖率已刻不容缓。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肥胖问题。那么,青少年肥胖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肥胖又将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健康隐患?家长需要如何转变观念,以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走访了省内多所中小学校。
别把体重不当回事儿
谁能想到,一则本溪中学生减肥故事,传进了清华校园。
故事得从7年前说起。2018年,12岁的李格(化名)升入本溪市第五中学。刚入学时,他的身高和体重就远超班上其他同学,却并没有引起家人的足够重视。
到了初三,李格身高已经长到1.85米,体重更是达到惊人的240斤。眼看中考体育加试日益临近,李格的体重不仅影响了他的运动能力,还让他面临健康风险,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实,现在不少家长都存在对孩子体重超标的认知误区。他们一方面将“婴儿肥”“生长性发胖”视为健康信号,认为孩子胖一点是“有福气”或“发育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又缺乏科学的判断标准,甚至误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瘦了”。
更要警惕的是,青少年肥胖绝非简单的体型问题。研究证实,肥胖儿童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概率是正常体重孩子的4.3倍,还会增加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且,随着超重和肥胖儿童数量的增多,性早熟或性发育提前的孩子比例也在上升。在心理层面,影响更加隐蔽:超重青少年遭遇校园霸凌的风险增加67%,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甚至会延续到成年。
“那时候最大号的校服,他穿起来都很费劲。随着中考体育加试一天天临近,孩子面临的心理压力非常大。”说起李格,本溪市第五中学体卫艺处主任曾雪松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学校里和李格一样受体重困扰导致体育成绩落后的学生还有不少。曾雪松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为这些学生量身制订特殊的训练计划,开启“体重特训”。不到半年时间,李格体重成功降到170多斤,中考体育加试拿到满分,顺利考入重点高中,3年后考入清华大学。
去年,在学校举行的中考动员大会上,清华大学在读的李格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自己的减肥经历。在李格看来,越来越多中小学生体重超标,是饮食结构失衡、运动量锐减以及睡眠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他希望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千万别把体重不当回事儿”。
不仅是三分练七分吃
而李格的转变,正是源于学校针对学生体重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在本溪市第五中学,体育课改革像一场精准的“健康手术”:初一新生从跳绳、慢跑等基础训练起步,下学期引入足球、篮球等项目专业教练;初二实施体育课“走班制”,操场上五六个班级同时开展不同运动项目,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曾雪松看着正在练习三步上篮的学生,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大学选修课,孩子们从‘要我练’变成了‘我要练’,更有积极性。”如今,全校近800名学生中,肥胖者不足20人。
这样的蜕变故事,正在辽宁多所校园里悄然上演。
3月21日早7点,沈阳市和平一校长白岛二分校的操场已是热闹非凡。校长万迎领着58名“小胖墩儿”在晨光中奔跑。高抬腿、折返跑、蛙跳……汗水顺着孩子们通红的脸颊滑落。
“校长都陪我们跑,谁还好意思偷懒?”六年级的史同学喘着粗气,语气中却满是骄傲。几个月前,他还是个跑半圈就蹲在树下喘气的“小胖墩儿”,参加了一个学期的“校长训练营”后,竟在校运会上夺得千米跑季军。谈及训练成果,万迎难掩笑容:“参与训练的学生肺活量平均提升600ml,超重学生腰围平均缩减4.3厘米,BMI指数达标率提升27%。”
在几百公里外的大连市高新区龙王塘中心小学,健康密码藏在两亩“百草园”里。3月20日下午,几名五年级学生正握着铁锹松土,后脖颈渗出细密汗珠。校长范立霞抓起一把泥土介绍:“春天种茄子,秋天挖红薯,有的班还种过板蓝根!”自学校8年前开始推行“每天体育运动两小时”,实行“运动+劳动”双管齐下,学生肥胖率连年下降,创下连续三年零焦虑学生的纪录。
俗话说:“三分练,七分吃。”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节食并非减肥的最佳选择,合理膳食才是重中之重。
每到中午,沈阳市第七中学食堂总会飘出阵阵香气。黑椒牛肉粒和清炒小白菜搭配着二米饭,确保学生营养均衡。副校长崔国良站在智能餐线前笑着介绍,自从后厨团队在营养师指导下,将粗粮占比提升至40%,创新开发的低脂高蛋白菜品让学生们养成了“光盘”的好习惯。每周学校公众号公示的带量食谱上,“红灯食材”被严格限制,家长监督员随时可以突击验餐。
“深海鱼出现的频次还要再增加,红糖大枣馒头尽量不做了……”大连中山区东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王艳翻开食谱,每个菜品的克重精确到个位数。
“吃动平衡不是口号,是要落到每一堂课、每一餐饭、每一滴汗里。”如王艳所言,近年来,辽宁多地中小学通过“运动处方+营养干预+劳动教育”的组合拳,将学生超重率平均下降约15%,体能测试优良率提升逾20%。
专家:多运动、少吃外卖
3月19日上午课间,沈阳市于洪新城第一小学的操场上人声鼎沸。五年级学生小林正和同学一起“打口袋”,汗水浸湿了校服却掩不住笑容。谁能想到,半年前,他还超重呢,体检报告上的红字让母亲王女士忧心忡忡。
直到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动态健康档案,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督促下,小林每日摄入蔬果量增加50%,家庭运动打卡计划也让全家每周都至少安排三次徒步活动。现在,小林的体重已回归正常。
沈阳市教育局构建的“预防—干预—预警”三级防控机制,正让更多“小林”受益。近年来,沈阳在全市小学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武术、射箭等特色体育项目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学校食堂每周公示带量食谱,专业营养师设计的餐品令炸鸡薯条让位于杂粮蒸鱼。更具创新性的是,“二级干预家长群”把医生、教练、家长、志愿者等聚集在一起,定期开展健康讲座。
在大连,卫生健康部门对校园食品安全的把控甚至精确到一棵青菜。市疾控中心每周都会对校园食材进行重金属、农残检测,校医与食堂管理员必须通过“食安模拟考”才能上岗。
改变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今年寒假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门诊每天平均要接诊十余名“小胖墩儿”。副主任医师赵云静发现,约20%患儿是因为过度进补而出现肥胖并发症。“曾有奶奶每天给孙子炖人参鸡汤,结果孩子骨龄超前三年。”她痛心地提醒家长,让孩子每天保证1小时有氧运动、少吃外卖、拥有充足睡眠,远比盲目进补重要得多。
青少年体重问题是一场涉及教育理念、代际观念冲突以及社会转型痛点的复杂“战役”。从精准干预到科技护餐,从健康课堂到家校协同管理……当BMI指数成为青春的另类刻度,辽宁正以政策重锤、科学利刃与人文温度,试图在升学率与健康率的夹缝中,为青少年开辟一条向阳而生的成长之路——那里不只有体重的“减量”,更有生命的“增量”。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