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机修理匠到工业老物件守护人

吕义邦收藏的标牌类藏品种类丰富。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文并摄
辽宁省法库县冯贝堡镇冯贝堡村,有一处较为特别的场所。房门前70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大型机械。它们锈迹斑斑,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有的3米多高,有的十来吨重,有的并排摆放着3台看起来都差不多……虽然外行人觉得这些大机器粗陋笨重,但对于收藏者吕义邦来说,它们都是宝贝。提起这些大机械的历史、功能和“前世今生”,吕义邦好像聊起老朋友一样,滔滔不绝。
“父亲引导我喜欢上工业老物件”
上世纪80年代,吕义邦出生在一个半工半农的家庭。“父亲在沈阳锅炉厂学电焊,因为勤奋好学,动手能力强,就张罗着给村里修理农机,慢慢摸出门道,开始制作播种机、耕地犁等小型农具。”吕义邦回忆,幼年时,他常常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去废品收购站找半成品,找着找着便对老工具产生了感情。
“那时就是觉得稀奇好用,村里谁家能用上就拿给乡亲们用。”在父亲保留的50多件机械老物件基础上,吕义邦子承父业,并开启了收藏之路。他的藏品达700多件,大致分为机床、铁砧子、工业电器、铁轨、手动工具等七大类。
多年来,吕义邦收藏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80余个铁砧子,最重的有450多公斤,最早的制造于1902年。“法库县志中记载,铁砧子是法库工业的开端,我收藏铁砧子特别多,后来扩大到沈阳市,大连机床厂、辽阳的庆阳化工厂厂牌的出现,又让我对整个辽宁的工业老物件产生了兴趣。”吕义邦说。
“冰冷的机械背后有温暖的故事”
在吕义邦眼里,这些“大家伙”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充满着温情的工业遗产。
吕义邦指着1956年2月6日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题为《改建后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的报道说,这张报纸记载了沈阳第一机床厂改建后,生产1A62型号机床的历史。“这款机床在1955年末至1957年初短暂出现,见证了沈阳第一机床厂的重大转型。”吕义邦来到机床前,时而抚摸标牌,时而摇动手柄。机身上贴着国营二五一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标牌,他查阅资料发现,这款机床是两个单位的教学工具,为培养工业人才贡献了力量。
吕义邦的藏品中有一张老照片,写着“沈阳机床一厂师生合影”“1956年7月18日”字样。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遥想其中有使用过同一型号机床的人,就觉得这不是冷冰冰的机械,而是温暖的历史,是时光的美好重现。
故事有的在“想象”,有的在“奔现”。2024年10月12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尉凤英来到吕义邦家中,参观她在东北机器制造总厂(国营七二四工厂)工作时,操作过的同类设备。据吕义邦介绍,时年91岁高龄的尉凤英抚摸着冲压机说:“这是三车间的,我都用过,做炮弹引信的。”尉凤英嘱咐吕义邦好好保管这些“老伙伴”,这让他觉得身上的使命更重了。
“把它们都留在辽宁的土地上”
谈起从保留“小农机”到收藏“大家伙”,吕义邦坦言,一开始只是爱好。随着藏品越来越多,他开始查阅各大机械厂的厂志、专业的机械杂志、机械使用说明书等。研究得越多,产生的疑问也越多:它是生产什么的?谁用过?对当时的工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越了解,越敬畏,吕义邦更希望有人去倾听这段历史、重温这些故事。为此,他积极参加工业主题展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迎国庆主题收藏展”“庆祝沈阳解放75周年民间收藏记忆展”……近年来,只要有工业方面的展览邀请,他都会带着厂标、机器标牌等藏品到现场讲解。
与此同时,吕义邦多次向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劳模纪念馆等场馆捐赠藏品。他认为,如果藏品能填补馆藏空白,那么博物馆才是它们的“家”。
一台台机床、一个个铁砧子,是辽宁工业遗产的记忆,工具背后更记录了与它们日夜相伴的工人的理想和追求。“近年来,很多外地收藏爱好者想将它们带走,都被我拒绝了。这些机械是辽宁一个时期的工业代表,我要把它们留在辽宁的土地上。”吕义邦说。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