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原上的理想主义长歌

华筠
看点
毕淑敏的新作《昆仑约定》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聚焦女卫生兵群体的生命轨迹,在极端环境中展开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碰撞。这部长篇小说,既是作者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军人使命与人性光辉的文学展现。小说填补了当代文学中高原戍边题材的空白,作家以医学专业知识夯实细节真实,通过群像塑造,呈现一代人的精神图谱。
从《红处方》到《女心理师》,毕淑敏始终在医学与文学的交叉地带探索人性深度,而《昆仑约定》则将这种探索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以群像叙事与史诗架构完成了一次艺术突破。
《昆仑约定》的故事发生在高原战区,这里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冬季气温低至-40℃。在这样的环境中,16岁的北京女孩郭换金与战友们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小说开篇即展现了高原生存的严酷:女兵们用雪水洗脸导致皮肤皲裂,夜间站岗时睫毛结满冰碴,甚至在手术中因缺氧而晕厥。这些细节构成了小说的现实底色,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戍边战士的生存困境。
书中人物群像的塑造尤为突出。郭换金的成长轨迹贯穿始终,从初入高原的慌乱到独当一面的沉稳,她的转变折射出一代军人的精神成长。景自连作为男兵代表,在坚守国界与守护爱情之间的挣扎,展现了军人身份的特殊性。而麦青青等配角,则通过各自的命运线,勾勒出高原生活的多元面貌。这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郭换金会因思念家乡而偷偷流泪,景自连在面对牺牲时也会感到恐惧,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他们的坚守更具震撼力。
小说的主题在人物命运中层层递进。当郭换金在暴风雪中为受伤牧民接生时,当景自连为保护界碑与外敌搏斗时,他们的选择超越了个人得失,升华为对家国责任的担当。这种以命相许的约定,不仅是对昆仑山脉的承诺,更是对军人使命的庄严宣誓。毕淑敏通过这些情节,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展现了理想主义在极端环境中的坚韧与崇高。
《昆仑约定》的叙事结构犹如高原地貌般复杂而壮丽。小说采用三线并行的架构:主线围绕郭换金的成长展开,副线穿插景自连的战斗经历与麦青青的情感纠葛,第三条线则通过老军医的回忆回溯历史。这种多线叙事不仅丰富了故事层次,更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立体交织。郭换金在救治伤员时,场景突然切换到30年前的边境冲突,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感受军人使命的延续性。
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主题表达。昆仑山脉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地理屏障,也是精神图腾。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雪崩、冰河等自然现象,既是环境描写,也隐喻着命运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而“云”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更具深意——当郭换金在山顶仰望流云时,云的变幻成为她内心世界的镜像;结尾处“只有云知道”的感慨,则将个体命运融入永恒的自然,赋予故事以哲学维度。
语言风格上,毕淑敏延续了其一贯的平实与细腻,但在描写高原景观时展现出罕见的诗意。她用“雪粒在月光下跳跃”表现寂静,既精准又富有画面感。人物对话充满生活气息,郭换金与战友的调侃、与牧民的交流,都真实还原了特定时代的语言风貌。这种语言上的张力,使小说在纪实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平衡。
相较于毕淑敏早期作品,《昆仑约定》在题材选择与表现手法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以往作品如《女心理师》聚焦都市人群心理困境,而此次她将笔触伸向边疆,填补了当代文学中高原戍边题材的空白。这种转变不仅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更体现了她对文学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正如梁晓声所言,这部作品“让高原军人的故事从云端回到人间”,进入公众视野。从文学史角度看,这部作品延续了中国文学的“边塞传统”,但又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艺术手法上,《昆仑约定》展现出更成熟的史诗品格。与《血玲珑》的单线叙事不同,小说采用群像叙事,通过多个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变迁。这种写法要求作家具备更强的结构驾驭能力,毕淑敏通过巧妙的情节编织,使每个角色都有独立的故事线,又共同服务于主题表达。她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军旅题材,如战场急救、高原病防治等细节,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深化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毕淑敏注重人性深度的挖掘。她没有回避军人的情感困境,而是直面他们在使命与爱情、忠诚与亲情之间的挣扎。景自连在执行任务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这种“忠孝难两全”的冲突,在一些作品中多被简化为英雄主义的抉择,而毕淑敏却细腻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撕裂与痛苦。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使小说超越了传统军旅文学的范式,具有更普世的价值。
《昆仑约定》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创新,更在于其对社会现实的回应。小说通过对理想主义的书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参照,这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对话,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毕淑敏而言,《昆仑约定》是她创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部作品不仅完成了她对青春岁月的文学祭奠,更标志着她从心理书写向史诗建构的转型。73岁的毕淑敏以惊人的毅力完成这部作品,本身就构成了对理想主义的注解——正如她在书中所写:“有些约定,要用一生去兑现。”毕淑敏以亲历者的视角,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用文学的方式为高原军人立传,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小说。在严寒绝境中淬炼出“以命许国”的人性光芒,为当下提供了理想主义的精神参照,堪称用文学丈量生命海拔的诚意之作。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