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走出书斋的求索之旅

郑坤
■提示
王锐的《韶响难追:近代的思想、学术与社会》以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为切入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勾勒出一幅思想嬗变的长卷。全书以章太炎、梁启超等学者为支点,撬动起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学术生态,展现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古今中西碰撞中的理论突围。这种将思想史置于社会脉络中考察的路径,既突破了传统学术史的叙事框架,也为理解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韶响难追:近代的思想、学术与社会》(以下简称《韶响难追》)一书通过近代知识分子的互动视角,呈现近代知识生产与社会动员的关系网络,将救亡图存从“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创造”。这种研究既突破了传统思想史的线性叙事,也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维度。作者王锐在剖析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意识时,展现出独特的学术探索方向:将救亡叙事从政治史框架中剥离,还原为思想与学术的自我更新过程;他在书中揭示出传统学术资源在近代危机中的创造性转化的路径。
书中以章太炎为例,展现了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如何将传统经学资源与民族主义诉求熔铸为思想锐器。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增进国民的道德”,既是对梁启超“道德革命”的回应,也是将程朱理学的修身传统与理论结合,创造出兼具个体心性修养与集体认同建构的新型伦理体系。这种学术实践,使救亡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成为传统学术自我革新的内在动力。
近代知识分子的救亡实践也是传统学术资源的“再语境化”过程。王锐认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构建的“今文经学—维新变法—思想解放”叙事,本质是救亡图存的时间框架。梁启超既为变法提供历史合法性,又将传统经学话语转化为现代性叙事工具。这种学术操作不仅重构了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更揭示了救亡意识如何通过学术话语的“转译”渗透到社会各层面。刘师培在《中国民约精义》中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进行比较阅读,通过传统话语的现代诠释,为救亡图存提供本土理论支撑。这种“以复古为解放”的路径,使传统学术成为救亡实践的“工具箱”。
对章太炎“齐物哲学”的解读,王锐展现了哲学思考深度。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重构庄子思想,将“齐物平等”与“无我”观念结合,创造出既批判西方殖民话语又超越传统夷夏之辨的救亡哲学。这种哲学既否定“欧洲中心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遏制,又通过“不齐而齐”的辩证思维,为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理论可能。这种思想交锋表明,救亡图存不仅是政治行动,更是传统学术在危机中的自我更新。
近代知识分子通过教育将救亡理念植入民间。张元济主持编写的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将“爱国”“自强”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蚕桑课”“手工课”的具体实践,使救亡意识从精英话语下沉为日常生活准则。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揭示了救亡图存如何通过教育媒介渗透到社会肌理。书中对《小说月报》的分析更具创新性。王锐表示,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在1921年革新后,将“文学研究会”的启蒙话语与市民阶层的阅读需求结合,通过连载《倪焕之》等作品,将救亡意识转化为“个人命运—国家命运”的叙事框架。这种雅俗共赏的传播策略,使救亡不再是知识分子的独角戏,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
王锐融合了思想史、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他既注重概念史的梳理,如对“科学”“民主”等关键词的语义演变分析,也关注物质文化的影响,如考察印刷技术革新对学术传播的推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抽象的思想观念获得了具体的历史质感。书中对《申报》书评栏目的统计分析,展现出媒体舆论如何塑造学术热点,这种将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结合的尝试,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
《韶响难追》将思想、学术、社会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将救亡意识从政治叙事中剥离,还原为思想实践,强调救亡图存的民间社会传播网络。这种研究揭示了传统思想资源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裂变与重生。可以说《韶响难追》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著作,为理解思想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维度。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