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质检员”上岗 微米级瑕疵无处遁形
本报记者 王荣琦
“嘀——”随着电子提示音响起,液晶显示屏上,5微米级的微小划痕在蓝光扫描下无处遁形。4月11日,在大连金普新区益盛达智能科技无尘车间里,记者亲眼见证了这台“火眼金睛”检测机替代进口设备的实战场景。
“这精度,比国外设备高出3倍!”工程师李忠奎在操作屏上轻点,百万像素镜头瞬间捕捉到面板缺陷。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说,“传统人工检测一分钟只能查一块屏,我们的设备3.5秒就能完成,关键是零漏检。”这个融合AI大模型与光学成像技术的“高级质检员”,检测精度已达到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0。
“10年前,我们连光学模组都要进口,现在从光源系统到MES平台全部国产化。”在智能产线旁,公司总经理邹艳秋指着车间里正在组装的摄像头模组检测设备说,“就像给机器装上‘最强大脑’,我们的‘工业视觉小样本学习系统’让设备调试周期从20天缩至10天。”
“这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质的飞跃。过去这个行业难题就像‘玻璃天花板’,我们联合大连工业大学团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邹艳秋介绍,通过光学成像与机械振动的动态补偿,设备能在0.1毫米晃动中保持微米级稳定。
在数字化车间,记者目睹了国产设备的“七十二变”:精密线路检测机正在对柔性屏进行“全身CT”扫描,光玻璃检测设备用七彩光谱为玻璃“体检”,最新研发的模组画面检测机则能识别0.1毫米的色差。
“订单已经排到6月份,客户催得急啊!”邹艳秋展示客户名单:京东方、比亚迪、惠科集团……“华为、小米的二级供应商都用我们的设备。”她特别提到,企业正从单一设备商向整体解决方案商转型,“就像从卖‘零件’到造‘整车’,现在光源系统、算法平台都能定制化服务。”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瞪羚企业和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益盛达已构建起“光—机—电—算”全链条技术体系,依托84项企业技术专利、14项发明专利和26项软件著作权,突破5微米异物检测行业极限,公司牵头成立的“光学检测产学研联盟”,正在攻关更多关键技术,让中国工业视觉检测领域实现新跨越。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