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芳:评书不会消亡,但活儿必须得新

81岁的刘兰芳,至今仍保持着每年录制一部长篇评书的生活节奏。

精彩视频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杨竞 文并摄
核心提示
3月26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曲苑流芳”专场展演现场,81岁的刘兰芳一拍醒木震全场,四代同台演绎的喧腾,见证了评书这门古老艺术的薪火相传。从辽阳茶馆里听书入迷的少女,到红遍全国的《岳飞传》说书人;从传统长篇评书的坚守者,到大胆改编《新斗罗大陆》的探索者,刘兰芳用六十载艺术人生诠释着推陈出新的真谛。面对镜头,她坦言:“当年学说书是为谋生,如今传承是为责任。”当被问及是否担忧评书的明天时,这位耄耋老人眼中闪着光:“评书不会消亡,但活儿必须得新。老书要新说,新书要说好,这才是传承之道。”
醒木连拍六十载
耄耋犹记旧鼓书
本报记者:据我所知,您艺术之路的最早启蒙是鼓书。
刘兰芳:我是辽阳人,原名刘书琴。我的妈妈和两个姨妈都是唱东北大鼓的,我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唱东北大鼓。学的第一个曲目是《剑阁闻铃》。14岁那年,中学没读完我就拜杨丽环为师,学习西河弦的演奏,还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经典书目。
本报记者:您1959年考入鞍山市曲艺团,算是正式从艺了?
刘兰芳:从师父家回来后,二姨就带我去了茶馆听书。在茶馆里,我听到了很多长篇评书和鼓书。那时候,鞍山市曲艺团的队长杨呈田也在茶馆说书,他讲的是《杨家将》和《岳飞传》。他注意到我这么个小姑娘每天都来听书,挺好奇,赶上鞍山市曲艺团正在招募学员,就建议我去报名。于是,我带着一个小行李,就参加了曲艺团的考试,比较顺利地进入了曲艺团。在曲艺团当学员的日子里,我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62年,曲艺团为我指派了一位师父——孙惠文,她是团里唯一一位表演东北大鼓的演员。孙先生为我改名“刘兰芳”,寓意“妙兰奇芳”,这个名字陪伴了我一生。师父教了我很多曲目,我至今还能背诵。我的很多声音和语气特点都受到了她的影响。后来到了沈阳,拜沈阳曲乐团的东北大鼓艺术家霍树棠为师。
本报记者:说书这么多年,您都遇到了哪些挑战?
刘兰芳:说书时,我遇到的挑战是演到一半就把准备的内容说完了,再往下说,不得不开始“瞎编”。虽然当时观众挺乐,我也思路清晰,但因为编的内容太多,像和尚、老道这样的角色增多了,很难收回来。于是,我请杨呈田老师帮忙,让他帮我编一段,让故事再回到正轨。这种“飞出去,又圆回来”的过程,其实就是说长书的特点。
本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您凭借《岳飞传》一炮而红,讲一下当时的演出情况吧。
刘兰芳:《岳飞传》在播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覆盖了全国66家广播电台,几乎所有的电台都进行了播放。14年里,我一共演出了超过5000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四代同台传薪火
八旬改编“新斗罗”
本报记者:有人说评书会消亡,请您谈一谈当下评书艺术的传承。
刘兰芳:评书不会消亡,但活儿必须得新。近年来,评书的传承形势较以往有很大程度改善。说书分为两种类型——单段和长篇。单段较简单,但培养一个长篇说书人却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在国家层级的财政补贴以及大力宣传之下,现在各地也陆续建起茶馆等场所,比如北京大栅栏的相声园子。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评书等曲艺事业。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评书艺术也开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报记者:此次“曲苑流芳”展演上,您的徒弟老中青幼四代演员齐上阵,充分彰显了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命力,您现在有多少徒弟?
刘兰芳:我现在有评书弟子48人,鼓书弟子17人。在曲艺界,有经验丰富的师父进行指导是非常关键的。我一生有幸遇到了许多良师,我也希望将我所学传授给徒弟,保持这一传统不断传承。
本报记者:据说您录过由网文《新斗罗大陆》改编的评书。您如何看待评书艺术与网文的融合?
刘兰芳:我录过由网文《新斗罗大陆》改编的评书。网文作品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采用的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说书的手法。我现在每天抽出大量时间阅读网文,就是为了把握住这种流行趋势,以便在新形势下推动评书技艺的传承。在我看来,我们需要高雅的艺术,也需要通俗易懂的艺术,但这些都需要以宣传正能量为前提。
本报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艺术走出国门,广受海外观众欢迎。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兰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广受欢迎,是因为这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焕发出了青春活力。以评书为例,其形式已经有约千年历史,但它的内容不断经历着调整与更新,这也是评书传承至今依然受到人们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光是评书,高跷、秧歌等其他传统艺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有广泛的受众,优秀文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相通的,即使语言不同,风俗存异,但传统曲艺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异国的观众。
本报记者:您今年81岁了,现在每年还在坚持创作录制长篇评书、参加全国各种演出活动,这份动力从何而来?
刘兰芳:尽管我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岗。艺术是每个艺人生命的重要部分,这份深厚的艺术底蕴需要不断地展现和传承。如果艺术水平不足或者观众不再感兴趣,那时可以考虑休息。但只要观众还需要我,我就应该继续我的工作。
2023年,我录制了160集的《水浒传》,2024年、2025年也有新书录制。近几年,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在道德模范宣讲上。我的第一集道德模范宣讲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认可,并在全国各省推广播放,共有100家电台参与播出,反响非常好,总计播出了103集。通过曲艺宣传道德模范,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我们擅长的事情,同时这也为曲艺本身做了宣传。曲艺工作者应当参与更多这样的活动,将旧书新说新评,做好传承工作,为我们的曲艺事业贡献力量。
人物简介
刘兰芳:1944年生,评书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北京评书代表性传承人,曾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等荣誉。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