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任鹏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着力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不仅关乎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积极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战略考量
在国际竞争中,谁的话语和叙事吸引力强、影响力大,谁就能占据主导、赢得优势。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塑造国家形象,离不开话语和叙事的生动阐释和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能够让国际社会了解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成就,使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在世界上展示起来。
提高文化软实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当前,世界文化格局迎来了深度调整的新时期,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大力推行西方中心主义,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中国从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始终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能够让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传播得更响更远,进一步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构建话语体系是政党长期执政的舆论基础,其越成熟、越完备,就越能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由于当今国际上还存在误解、污蔑、唱衰中国的现象,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亟须形成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影响力,旗帜鲜明阐述中国主张,占据文化传播和舆论斗争的制高点,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话语的背后是思想,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之争。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只有掌握话语的主导权,才能掌握中国道路的定义权、中国精神的阐释权、中国形象的塑造权。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向国际社会更好传递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现实要求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以中国理论与实践为依托,系统把握这一体系的思想基础、文化立场与内容重点。
传播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把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全面系统阐释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讲深讲透讲活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帮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能仅满足于提供一些文化符号,而要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提炼素材、挖掘精髓、汲取滋养。坚持寻根探源,深挖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提炼、展示出来。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表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只有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让中国声音愈加洪亮,才能使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坚持“陈情”和“说理”相结合。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故事,展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复杂的国际舆论交锋中,旗帜鲜明表明中国立场,关键原则问题不能模糊界限、偏离轨道,同时还要主动发声,积极传播我国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等,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实践路径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科学布局、系统谋划,实现国际传播效能的整体跃升。
坚持自主性与原创性相结合。要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不断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坚持内容为王。以事实和实践为依托,打造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素材库”,既用我国发展“大成就”激励人,也用日常生活“小故事”感染人,以内容优势赢得话语优势。坚持创新为要。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概念生产—理论构建—话语更新”的进阶转化。坚持需求牵引。秉承“植根民族、放眼世界、国际对话”的原则,促进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切实推进话语创新贯通古今、融通中外。
着眼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优化传播方法和策略,才能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聚焦全球化表达。依托多元矩阵和自主平台开展互动式宣介,运用国际化话语和叙事策略推出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精品力作,用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加强对外传播。推进区域化传播。结合不同区域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方案,推动区域间人文交流。实现分众化推介。贴近外国受众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找准精神共鸣点、情感共通点,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
坚持全党动手与全社会参与相协调,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坚持统筹协调。加大外宣工作的组织力与协调性,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立足自身优势全面开展对外传播。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有国际视野、会传播技术、懂中国叙事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注重氛围营造。搭建国际传播交流平台,探索“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形式,不断拓宽地方、企业、高校和民间的国际交流渠道,有效扩大“朋友圈”,传播好中华文化,展示好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