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春天的味道
姜易
快递盒里的刺嫩芽沾着辽东的湿气,根茎裹着湿润的苔藓,叶片蜷缩着,像婴儿攥紧的拳头。我蹲在厨房瓷砖上拆包裹,塑料膜撕开的刹那,泥土混着山野的芬芳扑将出来,老家春天的味道就这样弥散开来。
山野菜是土地写给天空的信笺,《诗经》里唱“采薇采薇”,周朝人采的是野豌豆苗,如今辽东人挖刺嫩芽、蕨根菜、婆婆丁等。记得奶奶蹲在灶台前择菜时,常絮叨些古话:“椿芽是树精的指甲盖,蕨菜是山神的头发丝。”
进山采野菜的日子比节气更精准。河沿的冰面刚裂开鱼鳞纹,山阴坡的砬子缝里,刺嫩芽的芽苞像青铜箭镞刺破冻土。母亲教我用镰刀卡住芽根凹槽,手腕一抖便听见“咯嘣”脆响。这手法与《救荒本草》里记载的“折取嫩者”如出一辙,明代农人采蕨菜的手势,在辽东的山梁上续写了六百年。山脚的王婶采野菜不用工具。她五个指头关节粗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垢,看见刺嫩芽就张开手掌包住枝干,拇指抵住芽苞根部,轻轻一掰,断口处渗出透明的汁液。“城里人稀罕这个,说是抗癌。”王婶说不能糟践东西,去年她在超市看见保鲜膜裹着的刺嫩芽28元一盒呢。这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北宋汴京人买香椿芽“一束直四十千”,千年过去,春天的滋味依然贵过三斤猪肉。
记得小时候学校劳动课,我们蹲在操场边上刨野菜,水泥裂缝里钻出来的婆婆丁瘦得像豆芽,根须却扎得深,得用改锥撬开砖缝。张老师拎着竹筐挨个检查,根上带泥的算合格,洗得太干净的得返工。食堂大铁锅煮野菜那天全校都是苦味。蒸汽把玻璃窗变成毛玻璃,值日生抬着搪瓷盆挨个教室分汤,铁勺碰着盆沿叮当响。我们捏着鼻子灌下墨绿色的汤水。教导主任背着手巡视,说孔子弟子曾皙的志向便是“浴乎沂,风乎舞雩”,我们这是“刨乎操场,食乎苦汤”,接着喊到“喝完的举手,下午劳动课免扫除”。
清明节前母亲会蒸黄花麦果糕。糯米粉掺了捣碎的黄花苗,团成拳头大的青团,蒸笼掀开时满屋腾起带苦味的雾气,蒸汽在窗玻璃上洇出山水画的轮廓。母亲说:“你爷那辈人逃荒时,靠嚼蕨根粉撑过三个春天。”父亲说这习俗是跟闯关东的祖辈学的,胶东人用榆钱蒸窝头,辽东人拿黄花苗和糯米蒸,面团里揉进的都是对春耕的敬畏。
快递盒里的刺嫩芽焯水后缩成深褐色,我用冰水镇着,水滴沿着料理台边缘往下淌。手机屏幕亮起来,是母亲发来的语音:“吃完把根泡水里,兴许能发芽。”
冰镇过的刺嫩芽在瓷盘里舒展腰肢,焯水后的叶片泛起青铜绿。我忽然想起辽墓壁画上的《备膳图》,侍女手持的食盒里,或许也盛着这样的山野春味。两千年前的春盘与此刻的瓷盘在时空中重叠,筷尖夹起的不仅是嫩芽,更是从《诗经》里淌出的、从未断流的春天。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