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东西在读书节上畅谈文学的“回响”—— 阅读能为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与辽宁读者面对面的交流中,作家东西妙语连珠。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朱忠鹤
作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此次跨越2000多公里的旅程颇具象征意义——一位来自南部的文化使者,奔赴东北辽宁参与这场阅读盛会——辽宁省第十四届读书节。我们的采访,也从这次文化之旅展开。
30年创作之路一直在求变
本报记者:2023年,您的作品《回响》荣获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熟悉您的人都知道,其实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创作于1996年的《耳光响亮》。《耳光响亮》与《回响》都是长篇小说,您认为,二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东西:《耳光响亮》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跌宕的人生故事。《回响》则是一部悬疑心理小说,它以悬疑案件与婚姻危机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探讨人性与心理的复杂性。应该说,二者有很大不同。
我的创作一直在求新求变,我尽力避免只用一种方法写作。比如这几年,我就特别注意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接受度的问题,因此,在《回响》中,我把类型文学与纯文学进行了嫁接。
本报记者:在求新、求变、寻求突破的过程中,您在挑战自己的未知领域吗?
东西:的确如此。比如我在创作《回响》的时候,我的开头整整写了两年之久。这两年期间,我没有停下来,一直补充与学习心理学、刑侦学、推理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我知道,在我的作品中,这些内容都会出现。这时候,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阅读中,我发现了某些专业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审讯”与“审询”的区别,二者含义并不同。作为一名作家,你不能在自己的作品里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和笑话。
再有,《回响》这部作品强调心理描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作家提出“向内写作”,也就是对复杂心理的描写更为看重。新世纪之后,则流行“向外写”,而《回响》是对“向内写作”的呼应。向内写涉及心理学知识,我就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学习。
是广泛阅读塑造了如今的我
本报记者:作为一名职业作家,您认为阅读对您的创作是否有益?
东西:可以说,我的写作之路就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从17岁开始狂热地爱上了阅读。我至今仍记得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羊脂球》时的激动心情。读大学的时候,物质条件匮乏,我们宿舍几名同学不比吃穿,比的是谁读书多、读书快。那时候,学校图书馆的借阅卡一共有30个小格子,每次借书,就会根据借书数量填满几格。我们就比谁的借阅卡先填满、先换卡。
阅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滋养了我的灵魂,为我源源不断提供精神营养。在创作的过程中,每到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不会逼迫自己,会放下手中的笔,通过阅读为自己打开另一个世界。
我之前也多次来到辽宁,这里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比如,几十年前的东北作家群,我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对辽宁大地由陌生变为熟悉。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阅读是了解世界的一个路径。
我在多个地方都说过一个观点:可能地域发展有差异、经济水平有高低、教育资源不平衡,但对于个人而言,想象力是平等的。想象力从何而来?阅读。阅读为想象力提供了丰厚土壤,它可以弥补其他差异,可以为想象力插上腾飞的翅膀。正是阅读对人类大有裨益,所以,如果你与书籍绝缘,那么,你的人生可能就少那么一点体验。
本报记者:数字化时代,国内的网络文学兴起并大行其道,您怎么看?
东西: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纯文学,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体,每个人的精神需求不同,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也不同。我们不能苛求读者只读一种或者一类作品,千姿百态应是文学生态里的常态。
就我个人而言,我通过写作来表达我的思考,能用语言、结构来完成表达。至于流量,则无法与网络文学比。但流量并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获奖也不是唯一标准。
另外,数字化的平台,给所有人都提供了创作的机会。你拍下的一张照片、随手写下的几句人生感悟,都是创作。这个世界五彩斑斓,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琐碎的生活,都是创作的源泉,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数字平台进行表达。
本报记者:您认为,就文学创作而言,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
东西: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模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了,你让它写一首格律诗,它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来,不论是平仄,还是押韵,完全符合格律诗的标准和你对它发出的指令要求,但是,你要是认真阅读就会发现,它的创新能力还差那么一点,它长于归纳、概括和模仿,却缺乏人类的情感与温度。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创作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小看它的写作力,因为它的确会取代一部分仍处于模仿阶段的文学创作者。如果将来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资料的整理者而是可以自主思维的,那对人类写作才是更大的挑战。
■人物简介
东西 著名作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回响》《没有语言的生活》《耳光响亮》等。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