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的创新理论 更加深入人心——全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综述
本报记者 张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一大批高质量成果。多项成果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日益发挥更大作用,展现出辽宁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坚实举措。
域内89所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域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组织专家学者在中央“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百余篇……
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理论研究越深广、越透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才能越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省将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普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着力在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增强学习宣传针对性实效性上持续用力,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21年7月,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筑牢理想信念的历史路径与当代启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创造“两大奇迹”的成功密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3篇理论文章入选研讨论文。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撰写的理论文章均有2篇入选,成果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中辽宁始终展现担当作为。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召开系列理论研讨会,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辽宁振兴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编写通俗理论读物、理论文章,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坚持守正创新
持续激发创造活力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时代要求。
2023年5月,由省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辽宁总站、辽宁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热血河山》在央视热播,并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重点项目“国家影像纪录工程”。这是我省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夯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基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形式方法,办好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加强理论全媒体传播,持续用好理论宣传阵地,推动网上网下理论宣传同频共振,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
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夯实基础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兴人才就是兴辽宁。打造思想过硬、能力过硬、成果过硬的理论人才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关键。
近年来,我省积极培育高素质理论人才,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大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激励全省社科工作者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来,营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氛围,不断培育壮大高素质理论人才队伍,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再启新程,以理论主动把握历史主动,以思想之力激扬奋进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