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陈寅恪的学术交游与精神世界

洪树
看点
新近出版的《陈寅恪四书》由《馀生流转》《古调犹弹》《世外文章》《尔尔区区》四部专著构成,每部著作既独立成编又互为经纬,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陈寅恪研究体系。《陈寅恪四书》出自深耕义宁陈氏家族研究30余年的张求会教授之手,凝聚了其半生心血,从生平考述、人际交往、文献整理、研究评骘四个维度,为我们搭建起一座通往陈寅恪学术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创新之处。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陈寅恪先生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他既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象征,又是中古史研究领域的开山巨擘。《陈寅恪四书》以其扎实的史料基础、多维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读者重新认识陈寅恪提供了难得的学术范本。这套由张求会教授积30年研究之功完成的著作,不仅填补了陈寅恪研究中的诸多空白,更通过“新材料”与“新问题”的互动,勾勒出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既坚守学术本真又作出艰难抉择的国学大师形象。
张求会在书中展现了陈寅恪的学术交游,尤其重视师友情谊。《古调犹弹》中以夏鼐、刘节、郑天挺、陈君葆、梁方仲、竺可桢六位学人的日记为切入点,铺陈出陈寅恪丰富的人际交往史。日记的私密性、即时性和真实性,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情的陈寅恪。书中构建了一幅以陈寅恪为中心的学术交往图谱。这一研究路径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实现了“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双重视角转换。通过他人的眼睛观察陈寅恪,不仅能够规避研究者主观预设的干扰,更能从日常交往的细节中捕捉陈寅恪鲜为人知的一面。书中,我们看到陈寅恪与师友在学术探讨中的思想碰撞,他们或争论学术观点,或分享研究心得,展现出那个时代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交往中,陈寅恪的谦逊与真诚也跃然纸上。张向天、罗文柏等人物,虽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但在这本书中,他们与陈寅恪的互动,构成了陈寅恪生活的鲜活片段,让我们看到他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普通人。作者还原了更加全面、真实的历史场景,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细节的尊重与人文关怀,更体现了一种更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
作者不断拓展陈寅恪研究的学术边界,《世外文章》中体现了张求会教授的文献新探,聚焦于陈寅恪集外文的探究,对陈寅恪研究的文献基础进行了有力拓展。书中披露的《敦煌本〈太公家教〉书后》等佚文,以及为《宋诗精华录》所作的19条批注,为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使我们得以从新的角度理解陈寅恪的学术思想。本册辑录的陈寅恪、唐筼多封佚札,包括陈氏致傅斯年、董作宾、蔡元湛等人的未刊信函,为研究陈寅恪的学术交流与思想演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张求会对待这些材料的态度既严谨又开放,既强调“以物证文”的校勘价值,又以“不信不弃”的辩证态度对待存疑文献,体现出成熟的史料处理能力。
在对陈寅恪致董作宾函札的订补以及对“念和”身份的考证中,作者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存疑信札,作者以“不信不弃”的辩证态度对待,强调真迹信札“以物证文”的校勘价值,同时探讨赝品中可能潜藏的文本真实性,构建起“物文互证”的研究框架。这种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文献研究的局限,为陈寅恪研究乃至其他学术领域的文献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
《尔尔区区》作为一部学术评论集,对过往十余年陈寅恪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全面审视。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到《陈寅恪诗笺释》等著作,作者以史料考辨为基础,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书中既有对优秀研究成果的肯定与赞扬,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种批评与反思的精神,有助于推动陈寅恪研究的深入发展。
《馀生流转》勾勒出陈寅恪跌宕起伏的命运。书名取自陈寅恪“余生流转终何止,将死烦忧更沓来”的诗句。书中以时间为序,通过“十个一”,如一批去向不明的图书、一份电报稿等独特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学者在动荡时局下对知识传承的坚守。他珍视的书籍,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资料,更是文化传承的火种,而这些书籍的去向不明,映射出时代的混乱与个人命运的无常,以及国学大师所秉持的文化信念。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梳理,更让我们看到陈寅恪在风雨飘摇中坚守学术与人格的执着。
《陈寅恪四书》从学术价值来看,它丰富了陈寅恪研究的史料,纠正了一些以往研究中的错误认知,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的“无证不书”态度以及对多种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为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作者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创新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国学大师的风采。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