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专访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庭华

人物档案:刘庭华,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著有《九一八事变研究》《中国抗日战争论纲》等专著,参与编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重要著作。

扫码观看刘庭华专访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摄制
本报记者 孙明慧 文并摄
刘庭华研究抗战史超过40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便撰文提出: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应从九一八事变算起。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刘庭华依然高度关注东北抗日战场的研究与宣传。近日,辽宁日报推出全媒体策划《群山回唱》,获得刘庭华的高度肯定。他认为,值此重大节点,深入挖掘和宣传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意义重大。
近日,刘庭华在北京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深入阐述了他的观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锋
“东北抗日武装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展武装抗日斗争的力量,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刘庭华开宗明义地强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率先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刘庭华特别介绍,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全国抗战的有力支撑
谈及东北抗联的特殊贡献,刘庭华着重分析了1931年至1937年间艰苦抗战的战略意义。
“这6年间,东北抗联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斗争,不仅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更重要的是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刘庭华认为,“江桥抗战等战斗在全国引发的强烈反响,充分证明了东北抗战的示范效应。”
刘庭华对比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反映出其对抗战的消极态度。而东北抗联的顽强抵抗,在思想动员和实践经验两方面,都为全面抗战的爆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国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在战略上有力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刘庭华用一组翔实的数据说明问题:“1932年,日军在东北驻有6个师团;到1940年增至11个;至1945年8月更达到31个师团。这意味着东北抗联长期牵制着日军大量精锐部队,使其无法投入关内战场。”
刘庭华强调:“这种战略牵制对全国抗战的支持是难以估量的。如果没有东北抗联的坚持,日军将更多兵力投入华北、华中战场,抗战形势将更加严峻。”
解放战争的关键前奏
对于东北抗联在抗战胜利前后的作用,刘庭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日本宣布投降之际,东北抗联积极配合苏军作战,为党中央抢占东北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具体分析道:“抗联将士熟悉东北地形和日军部署,他们配合苏军展开全面反攻,这一独特贡献,为后续建立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庭华特别强调党中央的战略远见:“党中央敏锐把握历史机遇,果断决策抢占东北。这一战略抉择,对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东北抗联的先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毫无疑问,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刘庭华强调,“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领导人都是忠诚的共产党员,他们的英勇斗争正是党的抗日主张的具体体现。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不仅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光辉篇章。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深入研究。”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